【摘 要】美学探索中西文化异同的视野已从表层关于中西文化现象的区别,逐步深入到关于中西文化本质的异同和不同精神内核的探析及形成的深层本质原因。本文以《五女拜寿》和《李尔王》为具体例证,以破立的思维对黑格尔的戏剧美学理论进行论证和批评,探析对中西戏剧悲剧内涵和精神溯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悲剧美学;中西戏剧;《五女拜寿》;《李尔王》 一、黑格尔戏剧美学基本理论 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出发,根据理性与感性形象结合的不同程度,将艺术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他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 ①对于戏剧美学,他论述过剧本的创作、戏剧的表演、戏剧的分类与历史,全方位的展现出他对戏剧优越地位的判断。 (一)西方戏剧美学及其内质 戏剧在表现“绝对”的精神对立与冲突的状态,以悲剧最为激烈、鲜明、深刻,最富有戏剧性。西方从希腊自由、罗马精神即未对直接性自然性的超越阶段,发展到基督教及基督教化的日耳曼民族时,乃完成了精神对自然的完全超越。在这里“精神是自然的主人”,现在“精神一则是它自身,同时它亦覆盖囊括了另一方,并因此是二者的统一”。② (二)中国文化观及其内质 黑格尔从自然意识、自然宗教和东方精神的自然性诸概念,揭露了东方民族精神的一个根本特点:非人性。东方世界是以直接的意识(自然性精神)和实体性精神为基础的。东方宗教所崇拜的最高神都不是作为精神的本身而是一个自然存在,回避和臣服,为自己编织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形式来满足顺应自然和天命的终极追求。 黑格尔所推崇的是西方艺术形式和艺术理想,这决定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关于中国艺术形式的忽视的态度。中国戏曲的精神理念基础处在象征型阶段,不可与成熟的浪漫阶段的戏剧艺术相提并论。 二、《五女拜寿》和《李尔王》的比较略论 中国古典戏剧越剧《五女拜寿》典雅凄清悲剧色彩不减西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华丽浓重,两者有不谋而合之处,却又有迥然不同的结尾,作为中西戏剧的比较拓宽对中西古典戏剧精神内核的探讨和探究。 (一)相同元素 1.母题“亲情”。《五女拜寿》取材于明朝严嵩专政时期,杨继盛因弹劾严嵩父子被害,族兄杨继康受其牵连,被迫流亡四处,把个人命运的宠辱置于严峻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小处切入,升华成为国家盛衰,天子近奸佞而远贤臣的重大题材。《李尔王》选择了关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重大题材,在人为主观条件的使然下,西语论文,权利承接的荒谬和不列颠国家的一分为二,最终导致国破人亡,展示了纷繁复杂的人性善恶。 2.戏剧矛盾。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两剧表现出一致的处理形式,体现出共同的人类的思维智慧,悲剧通过情节表现冲突,以人物沉浮于灾难中表现悲剧,情节波澜起伏、波浪前进、峰回路转。在矛盾冲突的设计上,两剧的基本矛盾都是忠诚与背叛的对立,父女之间,君臣之间皆贯穿这一矛盾展开一系列的冲突。主要矛盾都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利益关系和亲情关系的矛盾冲突,这些家庭矛盾又与家庭之外的其它势力相缠绕,从而扩大为国家的命运前途、生死存亡的社会大矛盾。 3.人物刻画。在角色设计上,两剧都采用了民间文学普遍构思的三阶制“善--不善不恶(中立,主要是精神上善而实际行动上受限)--恶”的对立和调和,好女儿和坏女儿在思想行为的强烈反差,好坏女儿与父母之间的复杂变化,父母对女儿的误解,判断和理解使情节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符合戏剧编排的逻辑顺序和情感趋向。 4.场景设计。场景上应用情景交融性,“以我观物”、寓情于景,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中西艺术所共有。开头都是富丽堂皇的华贵场面,高潮在旷野中展开,逃离女儿领地的李尔在暴风雨中对天哀恸,被三家相继逐出的杨氏夫妇在大雪中踉踉跄跄,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在这种悲惨至极的境况中,一个栖身山洞,一个投入城隍庙,似乎隐喻着他们希望在风雨飘摇中能有一方容身之处,尤其是心灵有所寄托和归属。 (二)不同元素 《五女拜寿》是典型的大团圆结局,邹应龙成功参倒严嵩,为杨氏一门洗冤,杨府上下又是一片祥和安宁,西语论文题目,善良和真爱战胜了虚伪和攀附,迎合了中国观众审美中内省的满足和愉悦,是中国式审美理念在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哲学伦理观指导下的完满结局。莎翁应用他一贯恪守的悲剧意义,将结局赋予震撼人心的“崇高”,战事不利,父女被俘,当考狄利娅被缢死之时,李尔的精神信念也随之击垮,使悲剧达到了顶峰。对古典悲剧性的认识、有悲剧意味的行动和悲剧的人物构成莎翁笔下三维结构的时代精神外化的怜悯和同情,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宗教和人性的回馈和反思。 三、中西悲剧的美学内质探究 (一)如何界定悲剧。两剧的主要异同就落在结局的悲(死亡)和喜(团圆)的不同设置之上了,这也是判断中西戏剧美学存在形式和内核异同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这也就回归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之上了,究竟什么是悲剧?冲突不可解决的永恒性是悲剧存在的基础,死亡或毁灭并不是悲剧的全部标签。悲剧往往以不幸的结局作为收场,这是对悲剧的朴素认识和创作实践的事实,但这不能够作为判定悲剧的标准,这是一种现象,不是本质。 (二)探索不同文化场域。“强自取柱。”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与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柔自取束。”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大一统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的内陆型、保存型文化,“天不变,道亦不变。”它的政治理想是稳定,哲学思想是中和。黑格尔的哲学思辨,悲剧是在双方的毁灭中绝对理念的胜利。悲剧意识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文化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西方悲剧意识偏于暴露困境,中国悲剧意识重在弥合困境。 和谐是中西美学的主要概念,关于和谐的追求其实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和审美体验。中国和谐观的根本观点是整体和谐,将时间直线转化为循环的圆,太极图便是精致化了的对立面相互化入的思想。西方和谐思想是如何处理对立因素,黑格尔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的追求意识是一种直线的前进。 中西戏剧美学,有着人类共同关于母题的探究,原初的思维智慧,人性的升华和生存的体验,而不同的关于悲剧的体悟,来源于他们关于矛盾冲突真正不可解决性的容忍程度和变相思维,将悲剧置身于不同的有效可能性之中,有着不同文化情境下的不同审美体验,不同的形式表征下有其共同的生命理念和追寻,在戏剧艺术中各自表现出独特悲剧魅力。 注释: ①叶至善等.朱光潜全集,第十六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226. ②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96重印):265-280.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2]卿文光.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龚北芳.从《李尔王》与《五女拜寿》看中西戏剧的文化异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7(7). [4]逄格炜 孙云宽. 地位与架构--浅议黑格尔戏剧美学[J].大众文艺,2017(19). [5]威廉·莎士比亚.朱生豪译. 《李尔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7. [6]连波.越剧唱腔欣赏(附CD光盘1张)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