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俗话说,西语论文题目,条条大路通罗马。东西方都能出人才,东方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比较系统,但是比较死板,缺乏创造性;而西方人很有创造性,但是基础知识不够,这也是说东西方教育改革希望能走到太平洋的中间,寻找东西方的最佳结合点。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能力的高楼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会出现创新的可能。概念教学一直是我在教学中觉得比较头痛的问题,教起来内容单一,学起来较为吃力,往往概念教学课演变成了机械式的训练课,在平时的学习中,总还是抱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却没有静心想过学生会在概念理解上有些模糊是很正常的。先让我们一同欣赏一下Mr.Shidler是如何教会中国孩子“枯燥”概念的。
  《速度和速率》部分教学设计:
  1.室内讲解。
  (1)用米尺和胶带标记出一条笔直的5米的轨道。
  (2)学生的任务是要测量以下物体运动的速度和速率:①人步行;②滑翔机;③彩球;④网状球。
  (3)以滑翔机为例,师示范如何测量与记录速度和速率,与学生一起回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强调在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方向。
  2.室外活动。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老师针对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测试及记录。
  3.室内讨论。
  (1)师板书:速度=距离÷时间
  距离=速度×时间
  速度=在给定方向的速度(东、南、西、北)
  (3)师:速度与速率不同,速率是有方向的,是一定方向的速度。
  (4)游戏:师说例子,学生用手势判断是速度还是速率,1表示速度,2表示速率。
  4米/秒 6米/秒12米/小时 西面
  师:速度和速率有什么区别?
  生:速度没有方向,速率有方向。
  在这段教学中,我们没有看到老师专门讲解速度与速率这个概念,而是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一直同时出现,通过这样的形式把握两者的差异,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不牢固或者比较含糊的概念清晰化,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注重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巩固与运用中发展、提高。
  二、重心――参与活动与数学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常常不能将学到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往往不具有现实意义的符号游戏,是舍弃了现实背景的一种过于数学化的习题,那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能成功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呢?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的现实背景,将数学知识注入生活的气息,使学生尽可能在学习活动空间中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以下是Nancy老师《指纹》一课部分教案:
  1.师:我的指纹和你们的一样吗?确定吗?比较一下同桌两个同学的指纹是不是一样?
  2.老师展示自己的指纹给学生看。
  3.老师用放大镜放大自己的指纹,还有自己家小狗的指纹。讲解如何辨认指纹。
  4.老师发印纸让学生按手印在纸上,并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5.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
  6.老师发各种指纹的索引图片,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指纹和哪种最接近。
  7.活动:请学生画出表格统计不同指纹的人数,把认为自己与哪种指纹最接近就在相对应的指纹种类上印出自己的指纹。
  8.全班汇总,数一数五种指纹种类各有多少人,完成统计数据。
  9.观察数据发现问题并回答。(一样多、哪种指纹人数大于可小于另一种指纹人数等)
  10.老师提问:怎样求总数?说说各种求总数的措施。
  11.课后请你对自己家人的指纹进行统计。
  我认为这是一节综合课,既是科学常识课,又是一节数学统计课,所有的学生玩着、学着。我们一直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知识,但又苦恼时间上的分配,以及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西语论文范文,仔细想来,学生们关于自己亲手“赚”来的知识总是能记忆深刻,灵活应用,不是吗?
  三、重点――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应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影响。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情境出发,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想象的空间,诱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再来看一节外教执教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一课。
  课前准备:发给学生薯条,以及相关统计表格。
  教学步骤:
  1.老师示范测量一根薯条的长度(88毫米),学生合影响十分钟时间去测量一包薯条中每根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2.老师出示频率表,学生自己制作表格,将相应的数据填入表中,时间为两分钟。
  猜测:如果再给你一包薯条,预测最可能多的是哪个长度的薯条,为什么?
  3.老师示范怎样制作柱状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自己测量所得的数据制作柱状条形统计图。
  4.老师出示一张名为“茎叶图”的统计图表进行讲解,并示范制表。
  5.学生试着自己制表。
  6.制表后交流。
  师:你们会找平均数吗?
  生:会。
  师:那么中数和众数呢?
  生:不知道。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中数和众数。
  7.教学找中数和众数的措施。
  举例:5560(74)7678
  Median=74
  如果是偶数众数是什么?
  举例:101212142030
  (12/14)÷2=13
  师:表现数据时要用到折线统计图,能较快地看出哪个数据多。
  如何根据这个表能够发现中位数,老师介绍措施,学生自己计算。
  师举例出示:10、12、12、14、20、30这些数字中哪个数出现的最多的(众数)?
  8.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统计数据中找出中数和众数。
  布置家庭作业:把频率统计图和柱状条形统计图,以及茎叶图贴在一张大白纸上,找出平均数(精确到一位小数),将中数和众数也写上。
  不难发现,美式课堂努力淡化了例题与习题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测量薯条的长度)、数学活动的开展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猜测下一包薯条,预测最可能多的是哪个长度的薯条并解释理由),以及数学模型的解释与运用(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统计数据中找出中数和众数)。着眼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收集并处理信息,感受并体验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表征、数学化、实际解决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与此同时,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等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拓展与提升。
  由于中美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异同,课堂上也同样存在着文化异同就不足为奇了。两种教育模式本身各有优劣,我认为优势并不全属于西方教育。我国课程的内容偏难,学校里班级人数较多,各学科内容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够突出,如何在保证逻辑性、严谨性的前提下,使自然环境、社会和学习者之间达成和谐统一;如何既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影响,同时又能够参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而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措施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如何探究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探讨的重要内容,也是探讨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