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对全球的渗透已经使世界上不同文化源流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西方文明观来评述文明,在不知不觉地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炎帝和黄帝打了一仗,黄帝胜了,炎帝败了,如果按照西方的文化,那现在我们不该叫炎黄子孙,我们只能改黄帝子孙,炎帝没了。实际上他俩打了一仗以后,A和B打了一仗以后,不是变成A,也不是变成B,变成AB了,融合成为炎黄子孙。 今天在埃及看不见一个古埃及人的后代,全部是阿拉伯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别人吸收了,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了,中断了,这个民族就消失了。 王宏甲:解放军总后勤部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无极之路》、《洗冤》、《中国新教育风暴》、《贫穷致富与执政》、《教育良心说》等。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第五届图书奖一等奖。 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认识文明的时代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写到,“我们自己的西方文明,用它的经济制度之网笼罩了全世界,他们认为文明的河流只有我们西方的这一条,其余所有的文明不是它的支流,便是消失在沙漠里的死河。”西方人的历史观和文明观,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有的西方历史学家都把西亚的历史作为西方历史的开端,因此把西亚的巴比伦的历史算作是它的历史,把巴比伦文明当作西方文明的源头。很有意思的是,西亚并不在欧洲,巴比伦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伊拉克。 过去的五百多年来,西方迅猛发展,形成文明体系,西方文明对全球的渗透已经使世界上不同文化源流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西方文明观来评述文明,在不知不觉地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简单举个例子,在我们的媒体上经常可以听到“远东战争”,包括书的封面上,包括我们的获奖著作,书的封面上直接就那么写。我们经常会讲“中东、远东、近东”,这是站在欧洲的土地上看,距离它近的叫近东,距离它中等距离的叫中东,距离它远一点的叫远东。欧洲人这么说,并且站在他的土地上这么描述是可以的,我们是亚洲人,我们本身就是东亚人,我们怎么会这么叫呢?何况这些地方原本有它自己的名称,比如他们所说的远东,我们就应该叫东亚,是亚洲的东部。这样,无论你站在任何一个大洲,都不会发生错误的。 我们在用西方的文明观,而且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用西方的文明观来评述文明。而这些西方的话语体系里凝聚着西方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明观。当我们讲文明的时候,比如西方、欧洲妇女可以穿着比基尼上街,他觉得这很文明。穆斯林妇女连头都要包起来,手的皮肤也不可以让别人看见,在伊斯兰世界里,认为这是文明。世界上确实存在不同的文明观。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认识文明的时代,因为世界正在重视文化力,不同的民族有它自己不同的文化力、不同的文明构成。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文明观,不同的哲学观。 中西文化的一大区别:融合与征服 文化是文字和教化的总称,所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武”字就充满着中国的文化,充满着和谐:如果我们写“刀”字,写“刃”字,那一撇是说明锋利,好钢用在刀刃上。还有一种武器叫“戈”,是长矛,“戈”有一撇,那一撇和刀一样,都是表示我这个戈是锋利的。中国古人造字的时候,把“武”字里这把戈的一撇给卸掉了,变成了一把无刃之戈,不锋利的戈。这还不算,非得在里面安一个“止”字,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文是用来治理社会的,武是用来自卫的,不是攻打别人的。如果有人来打你,你不得不自卫,西语论文,不得不动武的时候,那也得适可而止。这就是“武”,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怎么能够发展壮大?只有同风共俗才能壮大。“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代设有风俗使,是一个部长级干部,也就是说真正的统一不是靠武力去征服,而是靠文化,也就是前面讲的“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我们要礼遇对待人家。刚才我们讲的“俗”,这个字可了不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谷”,民以食为天。人们能够共同从事一种劳动,比如我们都在种田,我们就共俗了,我们就能够发展壮大,就能够从部落变成部落联盟,然后变成国家。比如中国文化里,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如果按照西方那种征服的意识,A和B发生战争,最后只剩下A或者B,另外一个就没有了,我灭了你就没了。但是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炎帝和黄帝打了一仗,黄帝胜了,炎帝败了,如果按照西方的文化,那现在我们不该叫炎黄子孙,我们只能改黄帝子孙,炎帝没了。也就是说他俩打了一仗以后,A和B打了一仗以后,他不是变成A,也不是变成B,他变成AB了,融合成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融合的同时,周边大约一百来个氏族也融合进来,一个氏族一个姓,就是百姓,也就是今天讲的老百姓的来源。 你如果到西安去参观黄帝陵,或者到河南去参观黄帝的家乡,远远就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架子,上面有很多黄色的旗,你不用数,是一百面旗。老百姓的意思是因为融合了一百个氏族。中国人这一条龙,就是个创造,龙就是蛇,也是一个信仰的象征。那个时候部落的图腾,你信仰熊,他信仰鹰,他信仰鱼,他信仰鹿,现在我们融合了怎么办?不能说黄帝信什么、炎帝信什么,就用那两个的,别的都不管,那不行。什么动物可以给它多加一点东西?只有长长的蛇,身上好加东西,把须也加上去了,鳞也加上去了,角也加上去了,于是就变成鹰爪、龙须,把各个氏族的信仰都作为一种旗帜,作为图腾,加在身上,就是龙。你看古体的“龙”字,右边有一个虫,左边是个青铜器的形状,大约在这个时期成熟完成了。 西方是靠征服,比如罗马帝国,是靠征服、征服、再征服,然后把疆域扩大。但是中国不是,中国是融合、融合、再融合。1840年以前,你到中国的历史作品中去找,你找不到征服这两个字组在一起的,没有这个词,民族文化里没有这个东西。征服是西方的东西,但西方的结果是什么呢?西方的结果就是,比如两河流域巴比伦结束了,结束了就消失了,古埃及结束了,结束了就消失了,古希腊结束了,那就消失了,罗马帝国崩溃了,那就消失了,那些文明就消失了。 文化与文化复兴 地处河南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发现陶鼎、陶罐、陶壶、骨针、骨锥、骨刀、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环、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等。最典型的是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专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发现它有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我认为,骨笛发现的意义远远不止是音乐。有两根笛子出现在一个最大的墓葬,拥有最大最多的陪葬品,这里可能埋葬了一个部落首领。这两根笛子放在他两只手伸手可触的地方,就在腿的两边,手可以摸得到,石刀、石斧、石镰还有瓮子、罐子都放在比较远的地方。那些东西是管吃饭的,但是笛子是管灵魂的,音乐管灵魂。也就是这个时期,他们已经开始重视人的灵魂。还有,这两根笛子是雌雄笛,雌雄笛也就是阴阳笛。雌雄笛、雌雄洞箫、雌雄剑,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存在。先祖对世界的认识,一个男、一个女构成一个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构成一个世界。易经上面就是日字,底下是月字。从雌雄笛上,我感到中国的哲学思想萌芽在9000年前,也就是中华民族在那里出现。 春秋时期有过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殷商时期的人讲贫富,周朝的人讲贵贱,为什么有这个区别?殷商的人讲贫富,商朝确实是非常富裕,如果不富,我们的汉语怎么会有殷富、殷实,殷实讲的是民间有积蓄,殷富讲的是国家富裕、民间也有钱。商朝灭亡以后,被周朝取代,周公倡导德治。紧接着后来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经济发展,传统道德受到挑战,出现了一个逐利时期,礼崩乐坏。从世界范围看,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的时候,国家、民族都会出现礼崩乐坏。从铁器时代向蒸汽机时代转变的时候,首先在欧洲出现了一个逐利时期,我们现在讴歌工业文明的伟大变革,但是不要忘记,在逐利时期,一个大规模的、世界范围的殖民时代出现了。西方用工业生产力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开始非常野蛮地把痛苦和灾难强加在世界上还处在农业、游牧时代的国家、民族身上,中国1840年的灾难只是全世界很多民族遇到的灾难之一。今天计算机时代来了,全世界再次礼崩乐坏,今天中国的道德滑坡不是孤立的事情,生产力发达,经济发达,道德遇到挑战,西班牙语论文,就会礼崩乐坏。我们的社会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通过文化复兴把它找回来。 对中华文化要有足够的自觉和自信 西方的哲学是线性的,讲先进与落后,导向是进取与淘汰。中国的哲学观是圆形的,有阴阳鱼,讲“周乎万物、道济天下”。弱也是重要的,没有人应该被淘汰。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世界上文明唯一从未中断、发展至今的民族?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这个四大文明古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危机加重,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亡国亡种好像更加显而易见了。如果这个灾难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看他就交枪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优胜劣汰,以强汰弱,这是自然法则,你还有什么好抵抗的。但是中国不是,就在20世纪,不灭的中国又站起来了,为什么?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西方讲进化,讲物竞天择,以强汰弱;中国讲演化,中国讲强可以变弱,弱可以变强,还讲灾难可以兴邦,中国人不认为我会亡,我还可以兴邦,中国哲学就是这样告诉中国人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古老的中国智慧并不只是存在于伟大的智者中,而更是存在于世世代代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自觉和自信?基于前述,我由此发现,文明并不只是用文字书写的才叫文明,最伟大的力量总是蕴藏在数不清的平凡的生命中。中华悠久的文化精神是渗透着灌溉文明的,所以总能在最危难的时候挽起无数手臂,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救国难。1900年西方列强打进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抵抗力量不是中国政府,也不是中国军队,而是遇到了伟大的中国文化。我相信中国人民一直存在着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华悠久文化所造化的。 但是我们也有巨大的困扰,就文化而言,当代西方不少人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而不少中国人仍在抛弃它,同时在热烈地推崇西方,这也是一种异同,一种值得重视的不同走向。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唯西方马首是瞻”,西方说好就认为好得很;另一个是我们以“挖民族劣根以为深刻”,还说要把民族的优秀文化找回来。 分清西化和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去埃及,看不到一个古埃及人的后代,我们看到的全是阿拉伯人。我参加阿拉伯人的婚礼,发现他们没用一件阿拉伯的乐器,用的全部是西洋的乐器,手风琴、号、提琴等等。但是只要音乐一响,每一寸空气都是阿拉伯,非常的阿拉伯,我非常感动。于是我知道了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西化,阿拉伯人可以接受现代化,接受西方的武器也好,乐器也好,但是不接受它的文化,文化精神是他们自己的,可以用你的乐器演奏,但一出声就是阿拉伯音乐。 真正的祖国是文化。和古埃及相比,现在那里没有少掉一块石头,甚至沙漠里也没有丢掉一粒沙,我们只见到犹太人出埃及,没有看到埃及人出埃及,埃及人去哪里了?今天我在埃及看不见一个古埃及人的后代,全部是阿拉伯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别人吸收了,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了,中断了,这个民族就消失了。实际上,真正的祖国是文化,当文化消失,民族、国家就消失了。可见,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建构凝聚着我们民族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体系非常重要。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系列知识讲座的演讲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