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文化探讨学派的兴起使翻译界对文化的探讨盛极一时,中国的翻译学者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文通过对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的略论可以看出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即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当中,从而使读者了解其它国家和其它民族的文化。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翻译 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随着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因此,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尽力实现文化再现,也就是再现源语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由于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它也不会在真空中被接受,它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相关联,因此翻译探讨从20世纪后期开始发生了文化转向,这首先得益于文化探讨的兴起。 一 文化探讨学派的兴起与翻译探讨文化学派的出现 文化探讨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学探讨领域,起初只作为文学批评工具。这一领域的探讨始于英国大学和成人教育领域的学者的一系列作品的出版,如Richard Higgart的《读写的应用》和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在《文化与社会》中,Williams指出,世界纷繁复杂,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自己完全了解它,因此也就没有哪种观点是有绝对优势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不是旧的梦想中那个简单的重于一切的社会,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重新描绘,一个人不管多么有天赋,要想参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太过繁杂。Williams把文化看作是一群不断变化的符号,而不是单个实体。 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召开的学术会议被西方许多学者认为是翻译探讨学派宣告成立的历史性大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James Holmes、比利时学者后移民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Andre Lefevere和英国学者沃克大学教授Susan Bassnett。该学派沿用了近代翻译探讨中的阐释措施,从意义的传递开始,探讨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作用到译文及其文化的发展,又作用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在翻译探讨学派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里,翻译探讨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翻译领域的许多学者却常常困惑于翻译探讨的发展方向。1990年,由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书中他们第一次提出翻译探讨“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从事翻译探讨的学者们深受启发,由此开始了翻译探讨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该学派近年来十分重视考察翻译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具体实践,翻译探讨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探讨。她回顾了文化探讨学派和翻译探讨学派过去三十年走过的路程后指出,现在是这两种探讨走向结合的时候了,文化探讨能惠及翻译探讨中对解码和编码过程的探讨,因此从事翻译探讨的学者应该学习文化探讨的措施以拓展自己的探讨疆域。 二 中国翻译学者的文化研讨 中国的翻译学者在近年的探讨中努力找寻与西方同行共同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理论研讨,“……当前的文化探讨可以作为切入点,打破跨文化交际和学术对话仅限于语言领域的桎梏。”(王宁,郭建中,2000:26)对此,王佐良先生早在1984年就撰写了《翻译与文化繁荣》及《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开创了文化和翻译探讨的先河。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要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还应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对比,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对等应该是意义、影响、范围和情感色彩的对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则指出,翻译探讨中的跨学科探讨,尤其是文化探讨将会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导致翻译文化学(cultranslatology)的诞生。许崇信在其《文化交流与翻译》一文中倡导“求同存异”的翻译准则,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是怎样促进文化交流的,并且说明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孙致礼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移植,因此译者需熟悉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 除了上述宏观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微观上对文化和翻译进行了研讨。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一文中论述了两种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策略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策略。通过略论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策略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郭建中的探讨有助于解决“归化”与“异化”之争。左飙在《文化的可译性》一文中提出,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可译性,文化的共性及文化融和使文化因素的翻译成为可能。 当前,翻译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由Christiane Nord在1991年提出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异同的把握程度。王宁把翻译探讨置于文化探讨和比较文化探讨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指出翻译文学其实就是翻译文化,并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translation studies at least contains these two types of studies:in its narrow sense,dealing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aiming at turning the content in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language,and in its broad sense,exploring in turn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cultural form.The former is called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latter cultural translation.” (翻译探讨至少包括两方面:狭义上它探讨的是字面翻译,即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广义上它探讨如何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而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前者称为字面翻译,后者叫做文化翻译。) 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翻译强调的是如何把原文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及如何从译文文化角度来表现它。王宁在《文化探讨语境下的翻译探讨》一文中指出,文化探讨会拓展传统的翻译探讨,使之从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转向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 三 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中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有了对话的平台――文化翻译。那么,文化和翻译到底有何种关系,文化探讨为何对翻译探讨会有如此之重要性呢?这就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 1 对于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词 “cultus”,意思是“发展”、“开化”。现在,文化的蕴涵极为丰富,由于视角不同,各国学者对其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以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的对于文化的定义最有权威性:“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他的定义侧重于精神内涵,后人对其进行了修正,补充了“实物”文化――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总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形成了文化,另一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又受到文化的熏陶,其举止行为受到了该文化的约束。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文化,同时又更新原有文化。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着不同的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异同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异同。 2 语言、文化和翻译 翻译必定涉及到语言,在弄清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之前必须先弄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人类的语言系统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交际系统,除了生物和物理特征外,最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载体,传递了其他动物交际系统所不能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文化。语言被视为人类表达自我的基本工具,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体现,是文化的载体,即一定区域内国家、民族和人群在生态、地域、物质文化、社会宗教直至语言文字本身诸方面独特而客观的描述方式与现实反映。没有语言,文化也就不可能存在和传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也受到文化的作用。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因此汉语中就有“男子汉不同妇女一般见识”、“妇人之见”等等表达方式。许多汉语贬义字都有“女”字偏旁,如:“奸”、“嫉”、“媚”、“婪”等。这些汉字反映了汉文化对妇女的歧视。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生活和思维方式。语言在文化中的影响及文化对语汇意义的作用十分广泛,西语论文范文,如果不考虑其文化背景,任何语篇几乎都是难以充分理解的。例如,“他结婚了,太太是个母老虎。”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作:“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tigress at home.”英语读者很难甚至根本不会理解tigress(母老虎)在该句中的文化内涵,因为在英语中会说:“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可见,在语言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靠它来推进。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意味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的转换。历史表明,翻译源于文化交流,其主要目的是介绍异域文化。中国翻译史上的历次翻译高潮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的翻译高潮都向中国引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给古老的中华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例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种作用,通过佛经的翻译在汉语中有充分的体现。佛教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词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文化。佛教不仅给汉语带来了诸如金刚、阎罗、塔等等外来词汇,它还给汉语添加了许多常用俗语,西语论文网站,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其中有500多条与佛教有关。可见,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能使文化充满活力。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它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建立“语言文化观”,不仅要力求翻译在语言意义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要力求文化意义的等值。 四 小结 正如奈达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的语言,词汇的意义深受其文化的作用,如果不仔细考虑其文化背景,就不能透彻地理解语篇。因此,关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活动来说,双文化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汇只在其文化中才有意义。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导目的语读者感知源语文化。关于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捕捉到源语文化内涵并能在译作中表现出来。因此,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当中,从而使读者了解其它国家和其它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 & 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Nida,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01年版。 [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01年版。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00年版。 作者简介:魏金梅,女,1970―,山东昌邑人,,讲师,探讨方向:翻译、文化,工作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