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爱情诗虽有颇多相同之处,但由于民族、文化、历史、哲学、宗教信仰、美学观念的不同,中西爱情诗存在不少异同。本文将通过例证与略论,从中西方诗人对“爱”的观念的异同上寻求中西爱情诗表达爱情方式不同的原因。 你的脸发冷,没血色, 你的吻更是冰凉; 那时确实预言了, 今天的悲伤! 晨露落上我额角, 切肤凉透―― 像向我预先警告, 今天的感受。 你毁了所有盟誓, 名声轻浮; 听别人说你的名字, 也分担羞辱。 他们当着我面提到你, 像丧钟响我耳旁; 我浑身颤栗:你何以 如此惹人爱? 他们不知我认识你―― 认识你太深了: 我会永远永远惋惜你, 苦到说不清了。 想当初幽期密约―― 我暗自神伤: 你的心居然欺骗, 把一切都遗忘! 多少年以后,万一 再跟你相会 我该怎样招呼你―― 用沉默和眼泪。 五、最动人的爱情往往是别离与失去 我们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动人,最好的爱情诗歌,都是诗人与爱人别离后或者爱人去世后写就的,描写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歌,大多不著称。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又出奇的一致。 我们可以说爱情最热烈的,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痛苦的伤感的。诗歌的直面心灵,与爱情之间的撞击,最完美的时刻往往是爱情逝去后的缅怀。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六、“爱情”与“死亡” 说到爱情诗我们不得不提到诗人对已逝恋人的怀念和哀思,悼亡诗也是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中西方在悼亡诗中,都有不少佳作。 对待“爱情”与“死亡”,中西方诗人的不同态度,反映着中西方诗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生死观和爱情观,以及抒发感情的不同方式。 在西方,诗人面对“死亡”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战胜”感,即利用某种方式战胜死亡或者利用爱情战胜死亡。比如弥尔顿的《梦亡妻》中,表现的就是爱情战胜死亡;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也有对死亡战胜,比如“我们要美丽的生灵不断蕃息”中,规劝友人结婚,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利用繁衍战胜死亡的观念。在西方,当爱情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往往是希望与光明,或者说是一种超越,诗人们所盼望的是跨越了死亡界限的爱情。 在中国,当诗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即面对生死无常的无能为力,无力感似乎贯穿于所有对于爱情的悼亡诗。中国诗人常常是叙述已逝爱人的过往,以景物或者回忆的影像直接入诗,抒发苍凉之感,将人带入到情境之中去感受诗人的痛苦。因而,在中国,爱情在死亡面前,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力和悲伤,诗人们从爱情诗中得到的不是力量,而多借助爱情诗歌表达无奈与痛苦,因无处寻求解脱而茫然若失,诗歌便成为了诗人抒发伤感之情的通道。 中国悼亡诗的代表: 江城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已经被岁月驱离出未来的亡妻,此时的苏轼只能满怀凄怆地回忆和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句将全词笼罩在一片阴沉凄凉的悲剧氛围之中,接下来演绎着的内容必定是忧伤凄怨的格调。绝唱般的表达出词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千回万转的深沉思念。) 梦亡妻 弥尔顿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2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瑟蒂斯3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弥尔顿于1656年娶了续弦夫人凯瑟琳・伍德柯克,十分恩爱。但结婚仅一年零三个月,凯瑟琳思域产褥。诗人于爱妻去世后的第三年,写了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弥尔顿续弦时已经失明,未曾亲睹夫人的容貌,西语专业论文,所以诗中说梦中见她面上罩着薄纱,但又清清楚楚地、毫无阻碍地见到了她那令人喜悦的面容。) 七、对爱情本身的哲思 在西方爱情诗歌中我们看到诗人很多对爱情本身的思考,而在中国历代的爱情诗中,几乎很少中国诗人去思考爱情所蕴含的哲思。也就是说,中国诗人着眼于的是当前个体的爱情或者思念之情,而很少将此种感情泛化到普遍意义的爱情哲学上来。西方却常常将爱情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非仅仅是个人体验。 爱的哲学 雪莱 一 出山的泉水与江河汇流, 江河又与海洋相遇。 天空里风与风互相渗透, 融洽于甜蜜的深情。 万物遵循同一条神圣法则, 在同一精神中会合; 世界上一切都无独有偶, 为什么我和你却否? 二 看高高的山峰亲吻蓝空, 波浪和波浪相抱相拥, 没有一朵姐妹花会被宽容, 如果竟轻视她的弟兄; 灿烂的阳光抚抱大地, 明丽的月华亲吻海波, 一切甜美的天工有何价值, 如果,你不吻我? 八、爱情中的互动 西方诗人对爱人的追求也好,爱慕也好,最终的目的往往是达到与爱人的互动,将爱情视为两个灵魂、两个人格的结合,因而追求交互感。从西方历史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观念上来说,爱情往往是一种自由的竞争,婚姻也是竞争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通过这种竞争,爱情双方了解对方的过程就尤为重要,爱慕到追求,再到体验爱,然后达到双方的共识,最后爱情是恋爱双方达到心灵的结合,因此,西方爱情诗也很多致力于描写爱情的互动这一美妙过程,作成了不少爱情诗篇。 我们回看我国,经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儒家独尊,封建礼教束缚了爱情。爱情也由一种自由的关系,演变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都是在婚嫁当天才见面,因而缺乏了爱情最初的互动的环节,所以反映在诗歌上,就是多为缅怀性爱情诗歌,很少爱慕追求性的诗歌,甚至爱情诗在诗歌中的比重也并不十分大,不得不说这些都与中国封建社会限制严密,礼教森严有直接的关联。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第一百十六首: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是阻挡不了的。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西语论文网站,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诗人认为:只有真心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爱。如果对方有彼岸,爱即消失,就试试真心的结合。 结语: 雪莱曾在《诗辩》中曾说“一切高雅的诗歌都是无限的;它就像那第一颗橡子,其中可能包含了所有的橡树。面纱一层又一层揭去,藏于最深处的赤裸的意义之美却从来没有暴露过。” 美妙的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所谓谁的更好或者更正确,正是因为不同,才有了诗歌各具特色的美。我们从爱情诗中看到了中西方诗人对爱情的不同的理解,而爱情观的不同,也表现出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透过爱情诗,我们看到了中西方诗人走上了两条大相迳庭的道路,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于“爱情”人类的情感都同样真挚而美好,无论怎样去表达,热烈也好,内敛也罢,都是真情的流露,看到这样美好感情的流露,我们又是何等的幸运。 注释: 1、朱光潜:《诗论》,第四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二版 2、约夫是天帝宙斯的另一个名字,约夫的伟大的儿子即赫丘力斯。 3、阿尔瑟蒂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为救丈夫艾德密特斯免于死,自愿去死。刚死就被大力士赫丘力斯从冥王那里抢救回来,送还给了他的丈夫。 参考文献: [1]《英国历代诗选》上下卷,屠岸选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1月 [2] 郑在瀛:《中国历代爱情诗粹》,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2月 [4] 朱光潜:《诗论》,第四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