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传统绘画有着本质上的异同,而画家本人则是这种异同形成的主导者。本文试图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美学理念着手结合绘画著作的特点,略论中西传统画家修养本质上的异同性及其根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画家;美学修养;中西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41-01 绘画无国界,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绘画著作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甚至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国画和油画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同不单单是材料、绘画措施方面的不同,更深层次上的则是绘画观念上的异同。 画家修养是指画家从事绘画创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对绘画技能和规律的掌握,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中西画家修养的不同还得从著作谈起。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异同,中西艺术家的修养必然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同,其中对艺术家修养作用最深的莫过于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画家在绘画技法、所用材料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纵观中国历代绘画著作,西语专业论文,中国画家所使用的材料无非水墨,当然工笔画中,特别是重彩画也大量用色,尽管这样,色彩还是脱离不了线条的,不能独立完成造型。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理论作品《历代名画记》中云:“运墨而五色具。”“五色”指焦、浓、重、淡、清;也有人认为“五色”指浓、淡、干、湿、黑;总之是指墨色要有丰富的变化。画面中的浓淡可表现事物的远近、虚实关系;干湿可表现苍润之状;黑白则可表现阴阳之态。“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然而,中西传统画家修养相比较的关键并非在以上几个方面,故不赘述,而是在于二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儒道思想作用深远,不但作用到文学领域,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书画领域。大凡有成就的画家必然是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西语论文范文,也就是“画外功”。历史上从没听说有单凭玩弄笔墨技法成就大师的,这只是皮毛。因此,画家的“画外功”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著作的优劣,其中画家的哲学修养对绘画作用颇深。 那么,对中国画家作用最深的莫过于道家思想,纵观中国美术史大家辈出,虽各有风格特点,但骨子里的东西却基本没变。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体现在历代画家著作及画论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师造化”暗合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另外郭熙的“林泉之志”、石涛的“归于自然”也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悠久的西方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宗教在其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的作用力相当大,特别是绘画,起初油画是作为宗教的宣传工具,题材几乎都是宗教方面的。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西方画家的美学思想。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不可改变,否则就是对上帝的大不敬,所以,在绘画中极力追求形似,逼真的描绘客观物象,完全迥异于中国画家追求的“神似”。 另外,中西方画家在思维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到绘画上就是抽象和具象的区别,众所周知,中国画的水墨写意和西方油画光影艺术完全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很难找到共同之处。西方人不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表现措施,我们有时也会认为西方人太过造作,缺乏艺术应有的意境。处在中国所谓的“传移摹写”的绘画初学阶段,令人不齿。举个例子,西方人在画天使时非得给她加上一对翅膀,而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用几个飘带几朵祥云就把飞翔的画面表现出来。这足以看出中西画家在想象力上的高下。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一大特色,中国文人画家不但要有高超的绘画技法,深厚的哲学底蕴,还须具备诗文、书法、治印等方面的才能。这为中国画家的修养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古人在画完一张画后,往往要题诗、钤印。没有渊博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很难胜任的。特别是书法修养是每位中国画家非常重视的,“书画同源”,书法的造诣的深浅直接关系到绘画线条质量的高低。 西方画家修养更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素描、色彩、造型、光影等。由此便产生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照相主义等等,总之,“形”便是他们的灵魂,不可能产生像中国画那样的“神”韵。 受儒道思想的作用,“梅兰竹菊”在他们的笔下成为四君子,以表示清高和超凡脱俗。以画言志,以画寄情,使中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西方绘画则与此迥异,受基督教的作用,“上帝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的思想,使西方的画家不可能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画家重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和哲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西方画家重素描、色彩、造型、光影等基本技法的修养和科学在绘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