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载体之一。虽然人类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但因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不尽相同,译者要想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必须熟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语言的异同之处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让翻译成为促进各国交流,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真正的“介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翻译 中西文化 异同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相关概念 所谓文化,笼统地说,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劳动创造所形成的一种产物,同时还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历史、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观、思维观等的总和。由此可见,西语毕业论文,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必定存在着各种异同。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别。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同时,语言的发展又必须接受文化的制约,二者相辅相成。要想理解和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了解其所在的环境及所反映的文化。 而翻译则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外一种语言形式中的内容重新组合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涉及语言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不同使用者对不同背景文化的理解过程,所以翻译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均受限于译语和源语各自的社会背景文化。翻译中理解的目的也即是为获得源语意义及所包含的相关文化信息,要求它不能脱离源语言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制约;而后是译语的表达环节,要求以符合译语的规则为前提,并在理解源语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背景文化相关联。由此看来,“翻译”的使命亦即走出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然后再进入译语的社会文化语境,表面看来是实现两种语言的交换过程,而实质则是两种文化交融的过程。所以翻译的过程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属于跨文化的交流。如果译者对不同文化只有肤浅的理解,必将导致翻译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文化误解及错误。 因此,在翻译中遇到了两种文化异同时,译者必须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通过各种必要的转换,从而传递出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提出:“翻译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才有其所属的意义。”可见,语言翻译和语言所属文化异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 翻译过程必须遵循的准则 由上文的概念可知,中西方语言必然是各自历史特征、地域风貌、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的一种反映,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注意区分中西文化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异同,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通过不同高低、不同长短的声调,构成不同的意思;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属于非声调语言。汉语没有“a”、“an”之类的冠词;而英语则没有“只”、“个”、“条”之类的量词,同时也没有如“啊”、“呀”、“么”等语气词。汉语语言结构通常采用“意合法”,而英语则多用“形合法”。汉语中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而英语则常用省略、替代等来避免一些无意图的重复,等等。这些语言表现的异同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由此,中外学者就英汉的翻译提出了很多相应的标准及主张,但无论是瞿秋白的“等同概念”,还是张培基的“忠实、通顺”,或者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其侧重点虽有所差别,但其中心结论都要求译文必须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意义,并保持其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原文意义,包括原文中所表达的形象意义、字面意义及隐含意义。与此同时,西班牙语论文,翻译过程中仅以词汇之间的等价性作为前提,来寻求词语的对等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译者还必须善用对象语的表现手段,力求再现原文的丰富内涵及语言风格。只有特别注意原文中所特有的语言色彩及其内涵,才能使所翻译的译文讽喻得当,且不失原文的语言形象。 三 中西文化的异同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传统、政治、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各种异同,这些文化异同在语言的翻译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1 历史背景存在的异同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经历过历史上的治世和乱世,所以有了后来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纸上谈兵”、“卧薪尝胆”、“三十六计”等说法。而英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受国王和教皇的压迫和统治的状态,于是就有了“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君王发狂,百姓遭殃)的说法。而汉语中的“阴阳”一词在英语里是无法找到其相对应的事物的,因此英译过程中采用的是拼音加英语注释,即Yin and Yang,并附带英文解释:“Yin”即“female”,“Yang”为“male”。由此看来,不同文化的语言在进行互译时,一定要仔细探讨和推敲。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习语,如“叶公好龙”、“杀鸡取卵”、“力大如牛”等;英语中的习语和典故大多来自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如Rest on One''s Laurels(吃老本)、Moses led the Jews out of Egypt(领袖、领导者)、the eleventh hour(最后的时刻)等。关于这类翻译,只有在深入了解本民族相关的历史人文文化以后,才能使译文更加贴近实际。 2 地理环境的异同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而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由于地域的异同,导致两个民族对“东风”和“西风”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汉语中,东风吹后大地回春,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是褒义词;而在英语中,东西风的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如雪莱的《西风颂》,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再譬如,西方欧美一些国家多为岛国,用“from sea to sea”来表示汉语中的“全国上下”之意。关于这类词语,要想准确表达其意思,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国家相关的地理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