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亲情表现之中西方异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置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开阔视野中来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就会发现著作所表现的含蓄而内敛的父子之爱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代表,它不同于西方开放热烈的情感表达。著作还映射出中国式特定的亲子关系:儿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孩子。它区别于西方人讲究让儿女自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并力争让“中华文化”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背影》 中西方文化 情感表达方式 亲子关系 异同
  
  《背影》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著作表现出了真挚的父子之爱吗?不。倘若把它放到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开阔视野中来加以品读,我们就更加明白它为什么会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的认同了。因为著作中含蓄而内敛的父子之爱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代表,著作中父子之间的言行映射出了中国特定的亲子关系。文章将从《背影》中窥探中西方亲情表现的异同,从而来品赏著作的独特魅力。
  《背影》中的亲情表现
  著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及方式。《背影》记叙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儿子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著作中描写的不是父亲的脸部表情,而是父亲送行时的背影。全文不足1500字,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和琐事,且无华丽的文字,然而《背影》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父子之间所传达出的含蓄的情感。
  整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及“爱”字,但是却通过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和儿子对父亲的忏悔,传神地表达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父亲尽管急于谋事,但到底放心不下先前再三嘱咐的茶房送行,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了车站,父亲先忙着照看行李,后来又忙着和脚夫讲价钱,接着又到车上去帮“我”拣定座位,再嘱“我”路上小心……这一系列的行为和语言,其实都在向儿子传达爱的讯息。临别前,儿子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这时父亲往车外看了看,说要去买几个橘子。在这样的分别场景下,父亲没有对儿子以拥抱或者直白地说“我爱你”之类的话来表示对儿子的不舍之情,而是去买了几个橘子来表示父亲对儿子依依惜别的感情。作为儿子,他也没有主动地拥抱父亲,甚至都没有在父亲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当他看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样子时,他流泪了,可他却“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可见,儿子不想也不愿那么一览无余地让自己的情感暴露在父亲面前,他对父亲的爱是如此的含蓄和内敛。这就是中国人感情的表达方式――含蓄、内敛、羞涩,尊崇一种温文尔雅、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
  著作中所体现的亲子关系。从《背影》中,我们不仅可以领会到中华民族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还能够感受到著作中的父亲是中国独特文化的父亲,父亲与儿子之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家庭式的亲子关系。
  在儿子即将上车北去时,父亲本来因为事忙已托茶房送儿子上车,但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终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儿子。在这里,作者写道:“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说明当时的儿子已经有了独立行事的能力,父亲实在没有必要送行,但父亲还是因为放心不下而亲自去送儿子。进了车站之后,父亲和脚夫讲价钱;上了车之后,又替儿子拣定座位。其实这些讲价钱、拣座位的事情,完全是“我”自己能够办到的,但父亲都替“我”办好了。这就是中国式的父亲疼爱儿女的方式。由此及父亲去买橘子之前嘱咐儿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话一并可以看出:在父亲眼里,儿子只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小孩。
  《背影》中父亲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爱。透过这些关爱,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特定的亲子关系:儿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孩子。
  从《背影》中窥探中西方文化亲情表现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背影》所体现的情感方式是含蓄而内敛的,代表着中国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因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不尚热烈、直白的感情表达。我们民族的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几乎不会向对方表达“我爱你”这样的话语,而是善于用一些行动去证明“我爱你”的情感。在中国人看来,太过直白的感情表达似乎过于张扬和外露,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心需求,而更容易接受含蓄内敛的感情表达。
  但西方国家的感情表达方式则与我们国家截然不同了。西方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开放而热烈的,这种开放使得他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很直接、很外露。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会很直白地向对方说“I love you”,因为这是他们一种很自然的感情流露方式。在人们之间,拥抱、亲吻也是一种常见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热情、喜欢、高兴或其他某种感情的方式。
  从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的对比中,令人明显地领悟出《背影》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读者,不仅仅是因为真挚的父子之爱,更重要的是著作中那种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达契合了我们民族的情感需求,使读者读来感情舒缓、深切、绵延而有余味,并久久沉浸于作者营造的意境中而无法自拔。正因如此,《背影》才能在众多讴歌父爱的著作中脱颖而出。
  中西方文化亲子关系的异同。《背影》表现出了中国特定的亲子关系:儿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孩子。的确如此,在中国,父母生育并抚养子女,父母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子女是父母未来的希望。这种“依靠”和“希望”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父母和子女紧紧地拴在一起,形成了他们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正是这种维系,使得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竭尽疼爱之心、保护之情,对孩子的帮助和支持,一直延续到自己没有能力为止,甘愿为子女耗尽自己的生命。正是这种中国父母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和保护,使得他们替孩子做主的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已经成人的儿女,在父母眼中仍然只是个需要保护和照顾的小孩子。
  在西方国家,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及其相处方式与中国不同。“中国人讲究教养儿女成人,西方人讲究让儿女自立。”①在西方国家,父母和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没有互为依靠的关系。父母给孩子幸福和爱的方式除了时间,还体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提供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意愿、隐私和尊严等方面。比如在美国,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独立教育,刚满月就独居一室早已司空见惯。只要家庭负担得起,兄弟姐妹很小就有自己的房间、玩具、书本,自己有权支配私人物品,而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情谊与合作,因为他们都明白个体是独立的。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从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到选择兴趣爱好以至择偶婚嫁都是自己决定,做父母的只是给子女提供些参考意见。
  《读者》中曾经有一篇文章《父亲赠予我整个世界》,讲述了一位美国父亲在儿子七岁生日时,送给儿子一枚五分钱的硬币让他去买份报纸以便找工作,父亲用这种方式鼓励儿子走向独立。这就是西方国家亲子关系的最好体现。
  可见,中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读者在品味《背影》一文时,在被著作中含蓄而真挚的父子之情所震撼的同时,也会被著作中真实映射出来的中国特定的亲子关系所折服。

  中西方文化亲情表现异同性形成的原因
  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形成的原因。中华民族之所以会如此地钟爱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哲学根底在于“主内”。中华民族在修养方式上注重“内省”、“内视”、“内观”、“内察”,正如孔子所说的“日三省乎己”,倡导反复自察,自我砥砺。因此,培养成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和谦虚、忍让、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另外,从美学上来讲,中华民族注重内美、内秀、内蕴、内涵,这也是我们民族钟爱含蓄的原因之一。
  而西方文化中开放的、直接的情感表达,则与西方人开放的外向型性格有关。而这种开放性格的形成,又与西方人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形成了其开放的文化品格。因此,西方人在各个方面都追求标新立异,在情感表达上自然地流露出开放、直接和浪漫的色彩。
  中西方亲子关系形成的原因。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儿女看做是长不大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会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办各种各样的事呢?
  其实,这离不开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其内的,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家庭关系更不用说了,只有家长的权威,没有儿女的自由。儿女对父母必须言听计从,要顺从父母的意志,继承父母的遗愿,对父母尽孝道。正如史仲文所说:“封建时代简直就是爸爸的天堂,儿子的地狱。”②“我们这些作儿子的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真是三生有幸啊!否则,就是当牛当马,也不要给聪明的中国古人去当儿子。”③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虽然朱自清的《背影》中处处透露出来的都是父亲对“我”的关爱,但是,父亲代“我”所做的一切行为,无疑都是没有顾及“我”的感受,而是理所应当地帮儿子做主,替儿子操办。因为在封建家庭中,父亲永远是父亲,儿子永远是儿子,地位决定了父亲可以帮儿子做出选择。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那种个体独立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实则因为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西方人从不把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过程当做价值附属。这和西方人的信仰――基督教有关。基督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要敬畏上帝。因为同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谁也没有任何特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就是西方亲子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亲情表现的异同
  显然,承上所述,在中西方文化中,亲情表现存在着巨大的异同。那么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异同?
  对此异同,我们不能用一个谁好谁坏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这种异同的形成是和中西方历史进程分不开的,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形成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我们要以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深刻剖析。
  西方的历史进程远远晚于中国,没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积累,但同时也没有长期封建主义文化的束缚,而中国则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时期,传统思想长期压制“个性”,强调忠孝、驯顺的集体主义,中国思想的人文精神无疑地被封建化了,这扼杀着人的个性自由。所以,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基础上的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文化多元并存而相互沟通的时代。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总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要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那将是不可能的。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着其中的异同,但只有兼收并蓄,这些异同才会展现它们的另一番美好。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不断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让中国文化更加博大、深邃,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并力争让“中华文化”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注释:
  ①张培峰:《人之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史仲文:《家庭文化:虎!虎!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
  ③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背影・你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