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礼俗。因此,有些禁忌是消极的、迷信的、愚昧的,而有些禁忌则是积极的、合理的、科学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言语禁忌 异同 文化 引言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一词原是玻利尼西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1728―1779)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发现并记录了该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而所谓语言禁忌(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语言禁忌最初来源于语言灵物崇拜。一般说来,在某种语言中被认为是禁忌语的那些言语是对该社会的标准体系和信仰的一种充分的反映,或者至少是对其部分社会价值的反映。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禁忌便成为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因为禁忌不同导致交际失败。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异同,由这种异同而产生的交际活动尴尬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就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等私人问题感到十分尴尬,而中国人同性朋友手挽手在街上行走会引来外国人异样的目光。这些现象说明引起文化隔离的不仅仅只是语言上的原因。中西禁忌异同是产生以上交际尴尬现象的直接原因。本文从几个方面择要进行比较,以期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对跨文化交际 有所裨益。 1. 中西禁忌比较 禁忌的内涵比较广泛,本文拟就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重要的禁忌加以论述。 (1) 隐私禁忌 在英语中,隐私的对应词是“privacy”,意思是“隐私”、“秘密”、“独处”。隐私观念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由于文化的不同,关于隐私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在西方人眼中,西语论文,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非常重视隐私,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过问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不希望别人过问和干涉自己的隐私。因此在交往中,除非本人乐意,他们一般不会涉及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甚至身体状况以及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等私人问题。如果触及以上个人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快。而对中国人来说,以上在西方人看来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都是极为平常的,没有什么值得“保密”。在交往中,“你今年多大啦?”“你有几个小孩?”“你父母是干什么的?”都是很平常的问题。提问的一方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被问的一方也不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而产生反感。相反,由于双方有了更多的个人“背景”了解,谈话反而更加投机。中国人在形容两人关系密切时,往往说“亲密无间,无所不谈”。(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个人隐私概念的差别除了体现在日常交谈中,还体现在在家接待客人的习惯上。通常西方人是在客厅中接待客人,卧室是属于个人隐私的地方,他们不会带客人参观自己的卧室。西方人的房屋在设计时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客人在客厅不会直接看到主人卧室。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卧室和客厅没有什么间隔,通常客人在客厅就能看到卧室里的情况。客人如想参观一下主人的卧室也很随便,可以进去走走、坐坐。现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中国人也逐渐建立起“隐私”的概念。现在的现代化住房结构也已采用了西式的客厅与卧室隔离的结构。 (2)颜色禁忌 不同的文化赋予各种颜色不同的意义,颜色禁忌也有所异同。 红色: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是一种喜庆色彩,具有好运、吉祥、胜利等含义。体现这些褒义色彩的词也很多,如红旗、红星、红双喜、大红人等。因此,中国人在办丧事时或服丧期间忌讳穿红色的衣服,因为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同时,用红笔写信也是很忌讳的,西语论文范文,因为这是断交的表示。虽然在西方,红色也与喜庆节日有关,但多有贬义色彩,如愤怒、危险、专横、傲慢等含义。美国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因为人发怒时脸色往往发红,很不好看。 白色:白色在中英文中都表示纯洁无瑕,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关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与“哀悼”联系在一起的,丧事被称为“白事”。在办丧事时或服丧期间,人们穿带白色的衣服、鞋子、帽子以示哀悼。但对西方人来说,白色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婚姻幸福、美德、纯洁等。比如婚礼上新娘一般都穿白色婚纱,“white day”对他们来说是吉祥日。甚至政府要地他们也喜欢用白色表示,如白宫(White House)、白厅(White Hall)。 黄色: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尊贵、庄严。例如,在古代黄色是除了僧侣之外皇帝的专用色,因此也就成了一般人的禁忌色。但在西方国家,黄色却代表着怯弱和背叛。在宗教故事中,出卖耶酥的犹大就是身穿黄色衣服的。 (3)送礼禁忌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送礼的传统。西方人也不例外,但他们对送礼有很多禁忌。首先,送礼是要有原因的。例如在重要节日或适逢亲朋好友的生日、结婚、互相拜访等场合下送礼。如果没有原因送礼,会使对方感到困惑或尴尬。另外,禁忌送重礼,送重礼会有行贿之嫌。同时,在西方直接送钱或支票也是很忌讳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钱或支票不过是责任和义务的象征,不能表达个人的感情。相反,一个小小的礼物却能表达送礼者的情谊。西方人比较注重独立,他们不希望因为接受了送礼者的礼品而承担任何相关责任,也不喜欢还礼。但是,他们在送礼时,有时吃不准对方需要什么,他们会直接问对方想要什么,而对方也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这些之外,西方人禁忌在业务交往中送礼,以避行贿之嫌;忌讳男士给女士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头巾和手绢除外);忌讳在公共场合送礼;忌讳在众人面前只有/给一个人送礼,而使别人感到难堪。(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4)动物禁忌 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因此也产生了一些文化内涵以及禁忌。在中国文化中,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正如一首儿歌里唱的:“要学蜜蜂采蜜忙。”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蜜蜂不仅因为它酿出蜂蜜来,而且还在于它是幸运的象征。蜜蜂飞入房屋会给房屋的主人带来好运,因此他们绝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怕被蜜蜂螫而把它赶出去。因此,我们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碰到这种情况,要入乡随俗,否则会搅了主人的好运。大多数中国人对猫头鹰没有什么好感,特别是它那奇特的叫声令人感到恐怖。但在英语中,猫头鹰却代表智慧。有句英语谚语“像猫头鹰一样聪明”(as wise as an owl)就说明了这一点。孔雀在中国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鸟类,因为它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中国古代就有“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孔雀被视为祸鸟,而且人们不喜欢孔雀的高傲,其远远没有在中国这么受欢迎。(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2. 避免使用禁忌语 在语言方面犯忌和在文化方面犯忌一样,都会显得唐突无礼或招致不满,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要避免使用禁忌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多了解所使用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包括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生活情况、宗教信仰和社会习惯。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办法来避免使用禁忌语。如回避法,即回避人们所忌讳的事实,让对方保住面子;谎言法,即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一些尴尬的场面,避免对方难堪;中性法,即用一些中性词来代替禁忌词汇,如描述“落后的国家”用developing country或less developed country这样的中性词来代替backward country和undeveloped country);委婉法,即通过使用一个礼貌的表达法及其他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代替一个直接的、普通的说法。用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如要表达“老年人”英语中一般用“the senior”代替“the old”。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委婉语的语用交际功能基本一致,主要有避讳、避俗、礼貌、掩饰和褒贬等功能。 结束语 总之,不同国家为了维护各自的社会秩序,均利用禁忌手段来引导其文化氛围中每个人的行为。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是中西方社会共有的现象,崇敬者不能提,畏惧者不敢提,讨厌者不愿提。虽然人们所崇敬、畏惧、讨厌的是客观事物、人物和行为,但是人们在语言和语言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交感观念,认为代表现实世界的语言和语言所代表的现实世界都是真实的,两者存在着同一渗透关系。因而人们认为在说话中应用了某个词语就是涉及它所代表的事物,语言的陈述必定会产生所陈述的效果。中西社会成员由于受不同价值观的作用,他们衡量语言禁忌的尺度也不尽相同。以上的讨论表明了中西交际者应当具备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异同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9. [2]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89. [4]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