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被不同国度的人所接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中西方由于历史情况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的异同作用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旅游习惯特征。本文略论了中西方的旅游方式异同及其成因,对旅游目的地对策提出了建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西方游客 旅游方式 异同 成因 旅游目的地对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而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尽管度假旅游活动中可以有观光游览,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广义的度假旅游,而且观光旅游可以安排得比较休闲,但“度假”与“观光”二者之间的异同很显著。 二、旅游方式异同 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异同的,西语论文,这种异同是在漫长过程中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历史异同 中西方之间主流旅游方式的异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文化观光旅游在西方起源也很早,然而到温泉地和海滨度假是自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传统,其在后来的延续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方式,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主流的旅游活动方式。几乎所有涉及欧洲旅游发展历程的书籍中都指出了这一点。斯沃布鲁克甚至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此。” 中国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长途旅行的起源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巡游,命官的赴任,文人士大夫的移情之旅,僧侣们云游化缘,还有像玄奘、郑和等人的远行。消遣性的旅行大多是在居住地附近游山玩水或游览历史名胜。总体上看,中国娱乐消遣旅游活动不十分发达,以观光旅游和近距离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一地停留性度假旅游比较欠缺。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以一地停留式度假休闲旅游为主。 (二)旅游观念异同 社会主体旅游习惯的异同,是社会主体旅游观念异同的体现。这种旅游观念异同,已经鲜明地表现在日常用语和官方机构名称上。从语言习惯上看,关于中国及受中国文化作用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而言,“观光”、“游览”、“游山玩水”、“风景名胜”、“名胜古迹”是广泛用来表示旅游的词语,人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也就是观赏奇异风光;在中国台湾地区,“观光”至今仍是一个完全用来指代“旅游”的名词,而“旅游”一词则显然是近代以后从西方词语“tourism”翻译而来的。在西方国家,“度假(vacation,holiday)”、“休闲(1eisure)”、“游憩(recreation)”、“度假地(resort)”则是西方人习惯于用来表示旅游的主要语词,意味着旅游就是寻找一个美好的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而获得休闲放松,并参加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假旅游”。 (三)旅游审美异同 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尔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要流泪。”同理,中西方游客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是大不相同的。 1.关注性 中国人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西方人则关注其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有一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在中国,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由此可见,西方人欣赏水的美,是它的形状、气势,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水由于它本身的美而美,而不是水所附载的其他东西。 2.侧重性 中国人的旅游审美在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则在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中国人侧重于神韵,“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以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 而西方人的描写性思维更强,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是否形似作为衡量风景美丽与否的主要尺度。 3.目的性 中国人的风景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西方人则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 苏轼游赤壁,在赤壁那一望无垠的江面上,苏轼只感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忘记一切烦恼,只感到自己长了翅膀,就要成仙了。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的心灵状态。 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作用,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异同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西方很多名著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准则造就的。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总体设计为几何图形,以数学的对称为基础,一条长桌,后面三扇窗子,光线从中间射入照在耶稣身上,耶稣两边各有六个弟子,又再分为三人小组,每人的动作在构图上形成匀称和平衡。总之,色彩的对比、光线的明暗、凸凹的立体感等形式美是西方人所追求的。 (四)旅游用餐异同 在西方,用餐时“分食”,人们不共用一个盘子或同吃一道菜,而是按相同分量先分好,再每人一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用餐氛围较安静,餐具喜用碟子刀叉。而中国人更喜欢热闹,用餐时更倾向于与同伴聊天、谈天说地、高谈阔论。在吃方面,更要与大家“分享”每一道菜,因此上菜是一道一道上,然后大家一起享用那道菜,餐具上大多使用碗和筷子。 二、旅游方式异同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休假制度、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等因素。社会因素决定着什么群体可以参加旅游;政府对旅游的态度和政策决定着旅游的发展。从社会制度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社会奉行等级森严的礼教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士人墨客,极少有普通百姓。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约束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模仿和攀比。这种禁忌一直到20世纪帝制被推翻以后才被打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在休假制度方面的若干次重大调整,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西方国家,尽管有一段时期处于宗教专制时期,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产生了“民主与共和”、“人人平等”的思想,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很快成为广为效仿的社会时尚。因此,温泉洗浴、海滨度假等贵族化旅游方式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到具有消费能力的大众中。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带薪休假制度,更为工薪阶层享受度假旅游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由此形成了度假生活的传统。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支付能力和个人收入预期。经济因素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旅游毕竟是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会去享受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在基本的经济条件具备之后,不同的经济条件会对旅游活动方式产生不同的作用。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数据大致证明了这一说法。对于经济水平与旅游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观光旅游是初级旅游方式,而参与度假旅游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西方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拥有较高职位和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外出度假,而且更倾向于选择多个目的地,不外出度假者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
(三)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区域空间范围。这其中,自然地理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各国所拥有的山川、海洋、沙滩、温泉、雪地,乃至气候条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所能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欧洲国家多处于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度假休闲旅游必然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选择。日本多温泉,因而温泉洗浴度假成为仅次于风景观光的第二大受欢迎产品。中国疆土广大,山地、平原、河流、海滨资源都很丰富,西语毕业论文,但中华文明起源并长期发展于内陆地区,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大量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文内涵,而关于海水沙滩旅游价值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末在西方殖民者的带动下才产生。 (四)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上。人们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界力量的吸引,还是内在需要的推动?西方学者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旅游在西方国家一直与增广见闻、认识自我联系在一起。”Crompton(1979)对现代旅游者的探讨发现,“推力”因素,即“认识自我”的因素远远超过“增广见闻”的“拉力”因素的影响。对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那些“名”山胜水,或者“名”胜古迹,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是否“有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名气”是由其他人或事件的作用而形成的,并附着在目的地对象上的,它显然属于“拉力”因素。许多探讨表明,当今中国人外出旅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旅游,最大的目的仍是“增长见识”,而能上升到“认识自我”这一层次的还非常少。 (五)科技因素 科技因素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通讯技术、文化传播技术对旅游产生的作用上。在西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进步都带给旅游深刻的作用。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大型船只的出现,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度假;火车产生后,带动了旅行团的出现;私人轿车的出现,引发自驾车旅游热的出现和火车旅游的衰退;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跨洲的长距离国际旅游的发展;现代印刷机和摄影器材的发明,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行前准备和游后回忆的技术条件,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三、旅游目的地对策建议 由于旅游主体受到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作用,因此对旅游目的就有各不相同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不同旅游主体的文化背景异同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旅游接待方法。 (一)旅游开发要超前 虽然相关于西方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者出游的机会会更多,而且会不再满足传统的旅游方式,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会更高。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国内旅游者发展着的旅游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应该适度超前,可以满足部分具有超前旅游需求的国内旅游者的需要。 而关于西方旅游者,则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具有高质量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提前预测和发现旅游者的潜在需求,对已经显现的旅游需求要积极满足,而关于正在酝酿但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旅游动机的旅游需求则要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进行诱导,尽量由被动应对旅游者需求转化为主动满足和引导旅游需求,争取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 (二)旅游产品要多样 针对西方旅游者喜欢探险、寻求刺激的特点,可以重点推出旅游目的地的富有挑战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考虑到西方旅游者重视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旅游感受。同时由于西方旅游者注重旅游消费,旅游接待设施要尽可能体现便利性和齐备性。 针对中国的旅游者,他们一般比较倾向安全系数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就要突出其安全保障性。同时考虑到中方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同慢,在旅游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旅游者的接受程度。并且中方旅游者消费比较经济,所以旅游接待设施最好经济实用,还能考虑其文化背景,使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家的感觉。 (三)旅游销售要灵活 西方旅游者一般希望寻求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对团队旅游这种传统的旅行方式并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团队旅游虽然整个旅途有保障,但是活动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安排比较死板,缺少灵活性,旅游者无法根据个人的旅行喜好灵活机动地调整在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了保证全团活动的一致性,只能随团活动。因此,针对西方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时应尽量少用全包价的形式,多采用旅游项目零售形式,让西方旅游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灵活组合旅游活动内容,如同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原因,国内的旅游者出外旅游历史较短,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一般要求是物美价廉,多数喜欢集体活动,特别是受传统家庭观念的作用,喜欢以家庭形式出游。因此,针对国内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要能带给旅游经济实惠的感觉。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在文化上日益趋同,旅游业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这些相似背后的具体问题时,会发现表面一致的现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异同。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有着明显异同,研讨中西方旅游方式异同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地把握这些异同,有助于组织者为旅游者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跨境旅游的质量,并促进中西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2]陈福义,张金霞.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与目的地国概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异同对比略论.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5,(4). [4]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5]李辉.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3,(1). [6]王立.中西方旅游观刍议――从海意象传说及相关母题谈起.十堰大学学报,1995,(1). [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8]王秀琳.海外旅游禁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 [9]喻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朱希祥.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异同.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