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方绘画意境之差异[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关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意境”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对文学的评论文章中,是说文学艺术著作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著作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后来延展到了对绘画艺术的评论,比如常有人这样介绍一幅绘画著作:“这幅画不光形象美,而且色彩美,意境美。”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西语论文网站,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已常见“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研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这一概念的第一次出现在绘画理论中当是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他在《画筌》一书中率先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他不仅仅在理论上开始了总结,并且针对山水画创作中进一步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略论,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究,确立了“意境”在绘画中的重要影响。自此即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后来的画家和绘画评论家们即以开始强调和重视在传统绘画中是著作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以及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了。可以说这些理论和实践确立了后来的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和著作解读,得出“生命律动 ”是构成“意境”的最本质特征――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著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著作不朽的原因。老舍曾请白石老人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诗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终于画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著作――群山脚下小溪潺潺,一群蝌蚪真摇曳着小尾巴由远而近。因为蝌蚪长大后就成了青蛙,于是蛙声也就寓于其中了。看过这幅著作的人,无不折手称绝。著作使人们从蝌蚪自然地联想到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著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关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除了绘画本身的成功表现以外还要有印鉴和题跋的参与才能构成中国画的特征。在意境上中国画要求要有诗的意境,宋代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曾经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他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来这句话被画家和评论家奉为评价一幅绘画的最重要的标准。说出中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
  清代画家邹一桂评价西洋绘画说,“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邹一桂的这一席话论在今天看来虽然只是报以一笑,因为他所见到的西洋绘画仅仅是超级写实画派中二三流画家的著作,所以难免以偏概全。
  邹一桂主要从技法层面来比较中西方绘画,而且这里面还有当时的中国人以煌煌天朝的心态小视西方为夷狄、蛮子等因素。而这两个问题不在本文研讨范围内,故而忽略过。虽然意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所以说作为绘画本身,无论是东方的中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水粉和水彩等一切绘画艺术,无不是暗合或者说主动创造“意境”美准则。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也是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品鉴标准。情感是意境产生的基础,意境的生成,与构图形式、色彩形式等其他形式是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在审美上也追求有意境,而且这种追求的特点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不过其异同在于西画的意境更多的是侧重于强化某一鲜明的特质,而中国画的意境更多的是在于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中国画的意境美,除了画面所营造的气氛外,更多的还有笔法、墨法与设色的精妙所产生的情趣的意境美。
  作用意境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比较后笔者总结出一点不甚成熟的心得――哲学作用美学。中国绘画作用力最大的哲学根源主要在道家的老聃和庄周二人中。尤其是庄周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齐物思想,深深根植在中国画家的心中。中国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而西方的绘画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作用,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西语论文题目,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也正是这种慰藉的影响使得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神奇的魔力,沟通着作者和观众的心灵。
  通过以上的探讨心得,希望能就“意境”这个对于美的话题,在中西方的绘画方面引起大家更有价值的研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