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加透视 中西合璧的徐氏奔马[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钟爱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他的著作中塑造的马,不仅外形神骏和壮美,而且马驯良、坚毅、敏捷的性格特征也尽显无遗。一匹匹奔马扬蹄奋进,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积稿千幅,方有所得
  徐悲鸿13岁那年,因家乡连年洪灾,不得不随父亲漂泊流浪,在无锡、常州等地以卖画为生。期间,他常常搜集老刀牌香烟盒中附送的马、牛、狮、虎等动物画片,爱不释手,照着描画。1916年2月,徐悲鸿在黄震之的资助下考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徐悲鸿因此为自己取别号为“黄扶”。
  徐悲鸿学习法文的同时,坚持研习绘画,常去高剑父创办的审美书馆去看画。在生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徐悲鸿给审美书馆馆长高奇峰寄了一幅自己的著作,画的正是一匹马。高奇峰对他的画大加赞赏,称:“虽古之韩�,无以过也。”审美书馆将这幅画制版,这是徐悲鸿画的马第一次制版。
  1917年徐悲鸿携蒋碧薇留学日本学习美术,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师从学院派绘画大师达仰・布弗莱,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探讨西方美术。在巴黎学习期间,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探讨。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细节的描绘尤为重视,以画面上一两笔看似简单的马蹄为例,他都下过极深的工夫,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 他还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1939年,徐悲鸿先生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当时他还应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游历了大吉岭。在那里看到了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己。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大量写生,进一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
  徐悲鸿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工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始自此次印度之行。
  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现存至今徐悲鸿最早创作的一幅《奔马图》是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赠送给一位渡船公的。此图纵68厘米,横110厘米,画中的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神骏气昂,奋发感人,可谓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画上无题款,有“东海王孙”钤记。
  据渡船公周法大回忆,当年徐悲鸿在宜兴中学做图画教员时,经常乘坐他摇的航船往返于屹亭桥和宜兴城间而结识。后徐悲鸿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并赠予他两幅画作。1975年夏,渡船公周法大将此《奔马图》献给了国家,同时还献出一件徐氏早年画的鸡。这件水墨《奔马图》初归宜兴县文化馆收藏,尔后被选入“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画的马都是无鞍,无缰的不羁之马,或奔驰于秋草遍山的大野,或伫立怅望于春风柳岸,或渴饮于长河,或留连于芳草,和我国古代画家笔下所写皇家养马场的群马或是由围人牵引的外邦贡献的名骥,在意境上都大不相同。
  1942年从印度回国后,徐悲鸿在艺术界已经是极有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家学院探讨绘画。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而又采用泼墨或工兼写意的表现手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气质。他曾总结道:“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
  《八骏图》是徐悲鸿送给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也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此图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左右两边通过数量不同的马匹形成视觉和感官上的对比,西语专业论文,如大军行进,统一而有变化。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大的干笔扫出鬃尾,最后用水墨晕染,表现马的立体结构和明暗关系,浓淡干湿浑然天成。
  从绘画技法上讲,《八骏图》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包括: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犁马、千里马、汗血宝马,分别取名为:一、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二、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三、奔菁,夜行万里;四、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五、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六、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七、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画马育人,激励世人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缝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
  马,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最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徐悲鸿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工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西语论文范文,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基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盛的时代意识。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他还画了“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他在南洋和印度各地举行画展,售画所得全部捐献劳军或救济难民,而他自己生活则非常俭朴。徐悲鸿笔下的马是渴望自由,渴望奔驰前进的象征。马的豪迈气势和不辞劳瘁的精神,有时也反映了怅惘和焦灼的情绪,这是他画中马的精神状态,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和个性的表现,更吻合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1949年后,徐悲鸿带头替英雄模范人物画像,并创作奔马题为《奔向太阳》。1950他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劳累过度,脑溢血复发逝世,享年58岁。就在同年上半年,他画了一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献给毛泽东,题“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