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理论谈生态道德教育[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逐渐觉醒,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约束力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日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文章认为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经济转型期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其中包括正确认识人的自然行为和社会行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
  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野蛮的破坏。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放大,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进程中不仅收获财富,更扩大了内心的欲望。本应清风拂面,鸟语花香,水澈见底的美丽家园,如今也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大自然自有其内在规律,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带来的不是妥协,不是让步,而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 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人们能够自觉践行生态道德义务,具备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道德品质,根据生态道德准则与规范,对人们施加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作用的活动。“立足于实现人类未来的利益:立足于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可供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复归自然,培养人们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当前国内外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重大挑战,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生态意识的进一步建立。现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同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开始觉醒,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共存的生态观念愈发强烈。
  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道德意识的提升。人治、法制、德治短短的6个字,蕴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就像人类从一个细胞到现在完整的个体,需要几亿年的进化。道德约束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更高层次的进化。
  ⑶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找到生态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契合点。建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发挥道德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是时代的呼唤。
  1.2 现实意义
  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能有效及时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促使现代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以正确的道德行为回馈自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⑵受到国内探讨水平的局限,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程度不高。加强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唤醒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意义的理解。
  ⑶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程,需要不同群体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探讨,促使人们应用正确的道德行为,进而巩固和加强环境保护。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思想
  2.1 道法自然的思想
  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中包含一系列有关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传统生态思想渊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遵循“知足节欲”的自然原则,通过“自然无为”的行为方式,达到“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念。道家主张“无为”,即是顺应自然本性行事。如果人类一味地违背自然本性,按照自身的行为意志破坏自然平衡,不仅作用生态环境,同时为自身的发展留下隐患。“知足”是道家主张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人类应当自觉地反对过分地、毁灭性地掠夺自然资源,西语专业论文,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破坏自然平衡的可能性。《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认为自然是和谐的,不会向极端方向发展,因而人类应当克制自身的欲望,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2 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感,通过“以时禁发”的道德规范,达到“天人合一”理想道德境界。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知天”、“顺天”,而不是违背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破坏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生态平衡。儒家强调“仁爱”精神,“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乐山”“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这些“仁爱”思想都是人类应当所具备的,关注自然万物的生存,重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大自然资源要怀有一种爱护珍惜的道德情感。
  2.3 佛教“众生平等”的生态道德思想
  佛教提倡终生平等,人不应当过度掠夺其他生物的生命,而是应当关注细微的生命,充分地发挥善的本质,普度众生、泛爱万物。佛教教义中特别注重“因果报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于“因”紧密地组成整体,任何妄图破坏这个整体的行为都将受到“诸法”的惩治。”“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从高层次的生态哲理角度,提出了翠竹和黄花都是佛法之身,皆具佛性。道家、儒家、佛教的传统生态道德思想,在对待自然环境的观点上都保持平等和谐的态度,这对现代道德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转变利己中心思想,推广仁爱的生态道德观念,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思想渊源。
  3 西方生态道德教育思想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源于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即对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的价值学说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伦理学科,是如何对待生态价值、如何调节人们与生物群落之间、如何调节人们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说。”主张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发展。
  3.1 史怀折的生物个体论
  史怀折是西方第一个从伦理学角度提出“敬畏生命” 道德思想的学者,其代表作品《文化哲学》、《文明与道德》中主张人应该尊重生命,不能以高低贵贱来划分生物的等级,或者是将价值作为主管评价自然生物的标准,不应该无故地残害生命,而是应该保持良善,“善的本质: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道德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情感延伸到除与自身有关的个体生命中。史怀折提出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尊重生命思想和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为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石。   3.2 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论
  利奥波尔德是生态伦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人物,他创立了大地伦理观,将人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人们应当按照“大地伦理”的生态伦理原则,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克制自身的利益需求,降低生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件事情或方法,如果对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有所帮着,那么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合理的,西语毕业论文,否则便是不合理的。”这种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人非世界的中心;必须树立生态整体的思想;将权力延伸到自然界中,人类不具备践踏花草树木的权力;人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作用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利奥波尔德还提出将生态系统的完善发展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选择的标准。杨平教授在《环境美学的谱系》一书中认为利奥波德美学是一种生态美学,是一种新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这种美学的核心是共同体的观念。
  西方生态道德思想关于促进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是从传统的生产发展中过度出的一种新型道德教育,对推进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表现在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时代性等方面,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危机,也将成为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人类在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应当注意寻找根源性的解决措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命运需要整个人类共同解决、共同关注,需要共同的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类的行为。确定德育目标,只强调阶级的、整治的需要显然是片面的。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化问题的今天,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理应纳入德育目标中去,这是时代对德育的呼唤。”“生态道德教育关于改变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培养人们强烈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的实践、生态文明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推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保持长远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当注重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明确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探讨力度,在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进一步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范围。通过对中国传统生态道德思想渊源的吸收,结合国外先进的理论基础,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通过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措施,对切合实际环境问题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索,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郭珉媛,张新宇.论生态道德教育[J].环渤海经济�望,2017(6):45-47.
  [2]师讳慧海.诸方门人参问语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企业,1985.
  [3]曾建平.浅谈生态伦理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30.
  [4]阿尔贝特・史怀折,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91-92.
  作者简介:赵文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讨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