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以“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为题,选登了《虎妈战歌》中的一些片段,迅疾在美国各种媒体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很快,这部书的中文版《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律院教授的育儿经》出版发行。 但这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纽约时报》的文章中说,读《虎妈战歌》,你很难发现作者什么时候是在开玩笑。 一言以蔽之,无论在美国,抑或在中国,大家的批评和质疑之声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幸福还是成功?就蔡美儿的理论而言,她认同中国式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学习及获得成功看得更为重要。在蔡美儿看来,孩子们都是不愿学习的,那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依靠家长的监督和督促了。因此,这个时候也就顾不上孩子的爱好和感受了。但这样的观点在西方无疑是不能令人接受的。因为幸福是人应该首要考虑,也是终极考虑的因素。2月9日,英国记者采访蔡美儿时间道,在你的书中,最缺乏的一个词汇是“幸福”,你谈了很多孩子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谈到了孩子们坚强的意志,等等,但你却从来没有说过,我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幸福。蔡美儿的回答是:“如果你非要让我在‘幸福’、‘成就’或者‘成功’之间来选择,那我觉得‘幸福’居于第二位。”这话令采访的记者大为震惊,不禁惊呼:“真的吗?我真难以置信!” 在美国的华裔社区中,很多人都在批评蔡美儿的理论和做法,甚至有华裔发起抵制购买《虎妈战歌》的活动。有些华裔在评论中说到,我真的很难想到作者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更不会想到她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大陆,我们同样看到很多对这种育儿理念的质疑与批评。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方式确实潜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之中,如果保持这样的理念和方式,那《虎妈战歌》就不是中国妈妈的战歌,而是悲歌、哀歌和挽歌。 哈佛vs耶鲁:家长应该如何评价孩子 其实,在蔡美儿接受英国记者采访之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举办方组织了一个有趣的晚餐辩论会,对话的一方是蔡美儿,另一方是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 在这个对话会上,萨默斯的一番话,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尽管他也认为自己是个严厉的人,对孩子要求也很严,但萨默斯还是说,假如自己的孩子看到《虎妈战歌》的故事一定会感到震惊。萨默斯特别提出:“创造力”应该成为教育家和家长更为关注的一个有价值的评价体系。他开玩笑地说,在哈佛,得A的学生未来当教授,而拿c的学生未来成为富有的捐赠者。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过去的25年当中,哈佛的哪两位学生改变了世界呢?答案大家都知道,无疑是盖茨和扎克伯格,但他们两位都没有能够从哈佛毕业。萨默斯说,对那些对孩子要求很高的虎妈们来说,她们恐怕很难会支持自己的孩子从哈佛辍学去从事自己乐意做的事情。接着,萨默斯又说到,还有第二个问题也值得考虑,即“人平均有1/4的时间处于孩提时代。这个时间很长。在这18年的时间之中,尽量让他们感到幸福,这很重要”。 这话多么中肯!是啊,其他一切我们都可以暂时不论,单单是剥夺一个孩子一生当中四分之一的幸福时光,为未来的成功买单,这样做是不是合适这一问题,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表面上看,至少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因,使得这部书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首先,这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的书,而家庭教育,无论在中外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其次,这部书中所描述的育儿故事,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而所涉及到的那些特色一向被中美两国的教育人士评价为是负面甚至是错误和亟待改进的,但这部书却以自己中国式教育成功的范例,批评了与之相对的西方式的教育理念与措施。无疑,唱反调总是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再次,书的作者蔡美儿是美国名校的名教授,且是个华裔。这足以在中美两国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最后,出版社的成功炒作。据《纽约时报》报道,作者只用了8周的时间就写成了这部书,出版社为此预付了数十万美元的稿酬。面临如潮的批评,作者曝出,报上刊登的“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这一醒目的标题,并不是源于她自己。 但究其实质,我认为,在目前众多的评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虎妈战歌》可以说是,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第一次有名校的名教授公开为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高唱赞歌。在我看来,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该书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并引发人们讨论的狂潮。而且,《虎妈战歌》的作者在书中直言,自己所用的代表对立双方的教育理念的词汇――“中国式妈妈”和“西方式父母”,不仅仅是把“中国”和“美国”对立起来,而且是把“中国”和“西方”对立起来了。 人们都知道,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为中国社会的未来所开的药方,其中之一就是向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学习。从近代以来,如此高调地宣扬中国式家庭教育要高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教育制度的,这应该是第一例。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可能很难理解何以这部书会在中美两国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 中西教育: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既先于学校教育,也先于社会教育,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古人所说的“养不教父之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虎妈战歌》引发“蝴蝶效应”的最大益处在于,使得中美两国乃至东方和西方社会,更加关注家庭教育,在更深层次上反省各自的家庭教育,也更加关注家庭教育之于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虎妈战歌》引发的大讨论不无裨益。这场争论关于中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虎妈战歌》涉及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整个教育。而说到家庭教育,实事求是地讲,蔡美儿所奉行的这套育儿理论,在中国有着更为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着只考虑孩子成功与否却忽略孩子感受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类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被广泛传播的理念,西语论文网站,就与蔡美儿的成功理论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蔡美儿所生存的环境是在美国,要改变这样大家认为是不妥甚至错误的家教方式,有着宽松的社会环境,但在中国,如何改变近况,则就任重而道远了。 第二,就家庭教育而言,作为家长,应该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自尊。在我国,因为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忽视其心理所导致的问题甚至是悲剧,已经绝非个案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就家庭教育而言,接受过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那么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及其措施,就很可能会一代代地传下去。蔡美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蔡美儿的女儿站出来为自己的母亲说话,但她可能忘记了自己在小的时候,曾经是多么痛恨那个时候的妈妈和自己的 生活。她们在全家到莫斯科旅游的时候,在餐馆中喊出了“我痛恨自己的生活!我痛恨我自己!”这样令人揪心的话。像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从心理学角度说,很难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抹去印迹。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虽然蔡美儿的两个女儿现在在校很优秀,但毕竟她们才一个18岁,一个1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想要证明其母亲过去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也没有给她们的未来留下不良的印迹,同样也需要时间来证明。 第三,家庭教育的一个特征是,普天之下所有拥有(过)家庭生活的人都有发言权,且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切身体验说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来。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虽然也有人认为,像《虎妈战歌》中严酷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成长几乎要烟消云散了――因为人们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严格要求甚至是靠打骂来管教孩子了,但我想,这样严格的教育理念潜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之中,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允许这样的理念存在,那《虎妈战歌》迟早要成为中国妈妈的悲歌、哀歌和挽歌。其实,孩子们的幸福感远比未来的成功更重要。况且,谁又能说,让孩子们幸福了,他们未来就不会成功了呢? 第四,蔡美儿的书所以能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并让中美两国社会各界同步讨论家教问题,与其家庭背景和特殊的身份不无关系。蔡美儿的父亲毕业名校,身为名校教授,而他也是如此培养自己的女儿的。在父亲的培养下成为哈佛的毕业生,经过个人的努力又成为了耶鲁的教授,这导致蔡美儿沿用父亲中国式的教育理念似乎是顺理成章。就外界而言,想反驳似乎总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毕竟,你很难对―个成功的案例说三道四。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就中西而言,两种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都有众多成功的范例,只从个别例子来说明各自教育理念的对错,是没有说服力的。在21世纪的中国,在当下和未来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努力做到最好、如何在培养他们成人和成才的过程中,照顾到他们的心理和自尊,这倒是我们应该从西方式教育模式中吸取所长的地方。 《虎妈战歌》所引发的中西家教乃至中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争论和冲突一时还不会消失,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很难分出胜负,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长大成人,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21世纪合格之人的生力军,确是值得全社会和教育界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本文编辑:谢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