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方绘画中的“线”始终是在为着造型的目的服务,在写实的绘画手段中属于次要位置。中国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趣味性和表现风格必然会给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以深刻的作用。反之,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一些认识观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也值得当代中国画家借鉴。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线 中西方 融通 异同 对于线的艺术著作可以追溯到西方最早的岩洞壁画--西班牙的雅尔塔米拉山洞《受伤的野牛》,中国最早的仰韶时代的彩陶纹样对线的运用。虽然迄今已有几于年,但其艺术著作中线的造型影响和审美价值表现却始终是在承传和阐扬。 1 中国绘画著作中线的西用 中国绘画著作中线的西用主要体现在中国近代画家吴作人与徐悲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与西方风格的交替出现,不是融合。他们的油画是写实的,水墨是中国的,两者结合有限。而在将两种绘画,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比他们前进了许多。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国画近作中,吴冠中最得意之处是成功地应用了一些油画里不可能的技法。这正是他最为人欣赏的个人风格。古柏,石林或长城蜿蜒伸展,流动,全看那支中国毛笔向无尽处挥洒。 中国画家很久以前便开始应用水墨画手段勾勒线条构图的形象。即使在古代风格的线--彩--墨技法被线墨不再明显分割的风格取代之后,即出现了讲究多种用笔形式之后,某些画家仍使用线勾勒形象。这些画家的线描轮廓一般认为曲折,简练,而实则十分细致丰富。吴冠中在这两类线条中找到出路,他自如的应用到了这两种传统,在他的默写老树著作中正是用交替重叠的毛笔线条构成形象。他手握饱蘸墨汁的毛笔挥洒,或说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却为现代西方艺术观念所引导。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吴冠中在两种相反文化之中求协调的苦心经营。可以说,吴冠中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究,把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 西方艺术著作中线的中用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荷尔·拜因(德国,1497~1543)用冷静、理性的心态观察物象,绘画中抛弃了明暗阴影的约束,以洗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任务肖像中的服饰、外貌和心理特征。通过线的变化刻画出人物的质感和安详、温沉的性格,其线条表现就很接近中国画的“白描”了。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更是一位用线的大家,他那些中国“白描”式的素描,用笔用线精确细雅,一气呵成,体现出了线条的唯美和严谨的艺术风格。 《舞蹈》是20世纪最令人信服的表现肉体的狂喜的著作之一。作者马蒂斯(法,1869~1954)作为野兽派的代表,深受东方艺术的作用,线条充满奔放和律动。《舞蹈》这幅著作与我国青海省马家文化出土的《舞蹈纹样陶盆》无论在构图、线条的应用和画面的动势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围成一圈跺足扭体的狂欢女人会让你联想到地中海风格的古董花瓶上红色的人物,甚至让你想到原始洞穴里的人们。由此可见,西方绘画艺术虽是以体、面、色为基本的表现手段,西语毕业论文,但线条却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语言,赋予了美术著作造型功能和审美价值。 3 中西方艺术著作中线的差异 虽然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的心理结构、审美欣赏习惯、情感和理性表现,甚至在绘画工具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人类在早起的观察自然模仿物象的表现方式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都是以“线”来表现所观察到的物象轮廓,通过“线”的造型描摹去再现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以寄托早起人类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和内心需求。然而,随着中西方各社会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绘画观念因素的不同作用,形成了对“线”的认识、表现及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 中国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和装饰美。历代的中国画家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不同时期“线”的运用和表现上传递着画家以线寄兴达意的精神,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独特艺术风格。而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中西方美术著作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西语专业论文,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异同,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措施和民族风格。 4 结语 中西方艺术绘画中对线的表现所形成的各自特点和差异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而有新的变化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趣味性和表现风格必然会给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以深刻的作用。反之,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一些认识观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也值得当代中国画家借鉴。因此,作为当代的艺术学习者,承传中国绘画中“线”的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中“线”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