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阈中的徐志摩诗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徐志摩被茅盾称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接受西方英美文化的浸染;在他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中西合璧的完美诗歌。本文从徐志摩的创作入手,首先结合徐志摩的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思潮,来研讨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熏陶,又沐浴着西方文化的洗礼,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次从他诗歌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审美风貌入手,研讨其诗歌的独特之处,最后论述他对中国诗坛的艺术贡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中西文化 视阈
  徐志摩是一弯纵横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彩虹,他的诗歌吸取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他自幼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游历西方后又对美英文化相当熟稔,因此他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并融合已经渗入血液的中国文化传统,使自己的诗歌创作焕发出融贯中西的光彩。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从中西文化的双重视阈探析徐志摩诗歌创作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蕴,挖掘出徐诗独到的艺术特点,并破解徐志摩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码。
  一、中西文化作用下的徐志摩诗歌创作
  徐志摩的诗歌文本体现出了抒情文学的个人色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深受他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思潮的相互濡染,才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之处,使他在中国诗坛独领风骚。
  1.个人经历
  徐志摩说“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但是传统贵族士绅家庭的出身,在性格气质和早期教育等方面对徐志摩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充满亲情爱意且彬彬有礼的东方式家庭里,都给予徐志摩无微不至的关爱,因此,徐志摩养成了一种乐观开放的气质。他熟读四书五经,使他逐渐认同了儒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一信条,深入了徐志摩的内心,在古典文风方面徐志摩还受到了梁启超的作用,因此得到梁启超的赏识和厚爱,可见他的传统文化修养已非常深厚,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思潮
  在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思想文化界的新局面,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给他跃上诗坛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他充满对理想人生的热烈憧憬,在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后期,国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日益严峻,他讴歌向往的自由民主未曾实现。诗人开始用现代意识洞察丑陋人生,表达对社会的愤怒与抗议,绝望的哀歌显示出诗人理想幻灭后的极端痛苦。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给徐志摩诗歌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正是这一文化思潮的带动才使得他的诗歌绽放独特的魅力。
  徐志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又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特别是康桥文化,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他还受到济慈、白朗宁夫人、惠特曼等诗人的作用,深深被异国文化、美学潜在的可能性所打动。他研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诗歌著作和西方文艺理论书籍,开始专注于个人创作和东西方美学探讨。他受英国各流派诗人作用甚深,传统的审美情趣却又时时体现于他的著作中。
  二、徐志摩诗歌中西文化审美风貌的具体呈现
  下面我们从徐志摩诗歌中西文化审美风貌入手,研讨他诗歌的独特之处,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论述,即英美诗歌的自由美、西方美学、老庄哲学、浪漫主义的巧妙综合等进行研讨。
  (一)英美诗歌的自由美与中国传统美质的融合
  徐志摩的诗歌在继承中国传统美质的同时,又融入了英美诗歌的自由美。他打破了中国文化中墨守陈规的美,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令人为之赞叹。在他的诗歌里,这种含蓄美是在西方自由美的基础之上融合中国传统美质而形成的,并且得到集中的体现。他通过意象的创造来传达某种情感特征,构成了一幅清水芙蓉的画面,造出诗歌的绘画美,才能达到以色感人、用色抒情的目的。他诗中的画面美受西洋油画印象派的作用,诗所展开的画面不是以物像的轮廓为主,而是强调色块的组合,视线由远而近,由上而下,层次分明,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与视觉差感,这种传统的诗歌的绘画美结合了西方英美的自由色彩,造成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与冲击,使人经久难忘。
  (二)西方美学与老庄思想的融汇贯通
  徐志摩潜移默化地承继了老庄美学的精髓,根植在他心灵深处的老庄美学在西方十九世纪恬静的美学思想那里找到了契合点,庄子讲“法天”,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具有。庄子认为,有自然无伪的真情实感的表现是美的,真纯不羁、率性而为始终是庄子所推崇的思想。徐志摩崇尚自然,与庄子一样,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里,提倡物化齐天,西语专业论文,彻底融入自然,达到不辨彼此天人合一的地步。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尽人皆知,西班牙语论文,也是人格物化的表现,这也达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美学与老庄美学思想对徐志摩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艺术观点以及创作都不可避免的留有老庄思想的影子。
  (三)西方意象与民族化意象的巧妙应用
  徐志摩把民族化的意象呈现与西方意象巧妙综合,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应用西方的意象,但没有像一般诗人一样,只是把情感用一定的意象表达出来,而是结合民族化的意象,把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据梁实秋发现,竟能寻出十几个古典意象或是文言词藻来,如:扶桑风色、况味、爬梳洗涤、鱼跃虫嗤、、垂柳婆婆、寸芥残垣、临行佛佛……这足以见出他对古典意象的重视和应用的得心应手。他的诗作更是完全摆脱了早期粗糙的文言形迹,显示出洋为中用、沟通古今、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他的诗也由于符合了传统的审美方式而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种西方意象的借鉴与传统意象的综合为诗坛所罕见,更是诗人所追寻的榜样。
  (四)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情的理想结合
  浪漫是徐志摩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与他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歌里有浪漫主义的感伤,也有悲秋忧郁的情结,将中西不同的情结理想的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他诗歌的完美创作。
  1.悲观主义与忧郁情绪
  悲观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作用最深的是托马斯·哈代,他的悲观主义和忧郁情绪的融合,奠定了徐诗的情感基调,时而伤感,时而激昂。哈代的这种悲观主义一直作用着徐志摩,他的诗歌中始终透露着一种浓郁的忧郁气质。因为“徐志摩是国内哈代诗歌的最早译者。”而徐诗中则更多的是描述一种朦胧的情感层面的相遇。哈代是厌世的,徐志摩无论是从创作理念,还是技巧应用上,都和哈代的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哈代的“积极的力量”是徐志摩所不能模仿的。但是,徐志摩与哈代这种忧郁与悲观的互为借鉴在诗坛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2.西方浪漫爱情与中国古典爱情
  徐志摩的创作始终坚守在中西方相互融合的边缘,以这样的视角来创作自己独特风格的诗歌。他继承了西方的浪漫主义风格来歌颂爱情,自然是以西方的浪漫爱情和中国古典爱情融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实现是徐志摩人生及美学的最高追求。徐志摩的诗歌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以对外国诗歌浪漫主义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的,这种继承和借鉴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的过程,而在徐诗中,浪漫理想与古典精神却神奇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也体现出“浪漫的”与“古典的”和谐统一。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精神”,还体现在他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上,这种传统已经溶化在了徐志摩的艺术创作中。
  三、徐志摩诗歌对中国诗坛的艺术贡献
  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却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他被誉为中国新诗的一代“诗哲”。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思想觉醒的时代。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是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不太拘泥,整饬中有变化,呈现灵活多样的体式。他为新诗“创格”,功效显著,也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让更多的文人沿着他的诗歌道路探析下去。在借鉴西方美学的同时,也把中国的美学介绍给了西方,他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挖掘西方的美学思想,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他开启了诗歌发展的新纪元,为诗歌的变革竖起了一面大旗,他指引着更多的诗人朝着他的方向前进,他的生命在不幸中陨灭,但是在残骸中升起的是不落的徐志摩诗歌的伟大精神。所以,我们用中西文化视阈来探讨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是诗坛中所特有的,他的价值不可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他留给我们的就是在中国诗坛上抹不去的印迹。
  四、结论
  徐志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诗歌的价值与魅力。一方面实现了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又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资源。他既外应世界潮流,又内承民族传统,是在外来诗歌民族化,民族诗歌现代化的双向转化中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他的诗歌就像一棵树一样,虽然每个枝干都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片叶子都展示着各异的光彩,但它们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意气相通。他在诗坛里空前绝后,是中国诗坛中一颗不落的明星。虽然他短暂的生命结束了他的诗歌梦想,但是给我们后人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让后人沿着他的诗歌道路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新诗杂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2] 刘介民.类探讨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王蕾.徐志摩的哈代情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4)
  [4] 王伟.徐志摩诗歌论.江汉论坛[J]..1997(7)
  [5] 梁实秋.忆志摩[M].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惠佳(1988-),女,黑龙江省龙江县人,佳木斯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关立新(1970-),女,牡丹江人,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