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诗学重感悟、重体会,西方诗学则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和逻辑性。文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背景的作用,探源异质文化下中西文论的发展,研讨中西诗学对话的可行途径,有利于中国传统文论走出困境、重焕光彩。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对话;文化异同;准则;途径 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盛行一时,探讨者越来越趋向于通过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古代经典、考验其实际意义。也有探讨者认为古代文论已不能满足于现代文艺需求,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断层,在同西方诗学的对话上患上了“失语症”。文学理论形成和成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国传统诗学并未丢失其价值,只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对传统诗学进行有意义的现代阐释。 一、中国文论的探讨近况 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和发展有悠远的历史,主要以儒、道两家文学思想为主。西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释家思想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西语专业论文,这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自立生成,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古时诗人大多重视体验和感悟,加上古代的经史子集各不分家,所以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凤毛麟角的理论作品外便很难发现成系统的传统文论,不得不承认这是璀璨的传统诗学中一个瑕疵。 在20世纪到来时,古代诗学的发展面临前所未遇的困境。西方文论大量传入,中西诗学出现冲突,这也加深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中国传统诗学存在的危机感。西方文论在20世纪大规模地输入中国,作用最大的是俄国文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曾在五四运动和建国时期对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传统诗学出现没落的因素,还包含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趋势。文学理论总该是在文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当传统诗学阐发古文学时显得如鱼得水,而以感悟、体发式为主的古代文论再来指导白话文时着实显得无力。由于西方文学和文论的译作数量不断增长,人们逐渐找到了对现代文学的阐释道路。 二、异质文化下的中西诗学探源 诗学是文化的剪影,中西诗学的异同折射出民族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不同。追溯到最初的文化异同演变,中西方在自然观、人生观上表现出很大不同,以下分别举例详谈中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中国则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密切相连、和谐统一,其中颇具代表性和作用力的观点要属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强调自然界的规律并要求人们遵循规律,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人与人的关系,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协调、万物合一,而这种理想的前提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历来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个体功用,注重社会的协调。儒家的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个人修养上升到了国家和群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文学多感悟、感时而发之作,偏于抒情。而西方的文学观理性程度较强,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西方文学经典《圣经》中,人和世界都是为上帝所创造就极力体现了这一点。西方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强调从不同角度模仿、再现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口号再发展,出现西方对科技的推崇,歌颂个人的价值成为主导的社会倾向。西方承继了人文主义传统,把文学思潮放在人的生存意义、处境和出路上。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以抒情--表现类为主,而西方文学则以写实--再现类为主。 中西诗学有着各自的体系特点和理论特色,跨越了时间、文化、地域的诗学理论是否可以进行对话呢?客观来看,中国文学已多年来受西方文论的作用并且作用巨大,并且这种作用大方向是前进的,近一百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西诗学是可以对话和交流的。钱钟书先生著有《管锥编》《谈艺录》,是颇具比较文学色彩的作品,以中国传统诗学为理论框架,博引中西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在无形之中让人领悟到中西诗学拥有的共同文心和人类相似的文学经验。 三、中西诗学对话的准则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发展的前进力,而西方文论的引入现已冲击着中国文学探讨的市场。传统诗学发展暂时陷入困境,处在古典自守的思维模式里难以自拔,所以对传统诗学进行现代阐释是必然要实行的。 近些年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阐释,有许多学者提过转换路径,总体说来要将现代视域放入诗学阐释中,展开深层对话。中西诗学对话不可避免,并且在中西诗学对话中,西语论文范文,要从西方文论现代化阐释中吸取积极的经验。文化全球化令中国文学开拓眼界,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威胁。西方在文化上采取中心主义,凭借政治、经济超强实力压制和弱化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严峻形势之下,中西诗学怎样力求实现平等对话?当下的中国文学界,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文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对此我们应努力将东方和非东方的理论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引入跨文化诗学对话之中。“文化霸权”虽带有文化侵略的政治色彩,但却并不能因此撇清西方文论中含有的先进性,关于优秀的外来理论,要抱着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态度,使中国的文学理论探讨实现真正的发展而不会导致畸形。既然是中西的对话,就必然要走进对方、读解对方,以此在诗学探讨上反思自身、博采众长。 总之,中西异质的文化孕育出绚烂多姿的诗学理论,而要实现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中国传统诗学尽管沉寂多年,但并非是没有生命力,传统诗学一直隐于不断的阐释活动和对话活动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探讨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寻求互为主体、互为参照的中西诗学对话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代讯,《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M],中华书局,2017 4.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编 金 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