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实践[泰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泰语论文 责任编辑:Anchali更新时间:2017-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当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深刻作用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外语类课程融合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基于泰语视听说课程的视听属性,与多媒体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成为信息技术与小语种类课程融合实践探讨的切入点,并逐步建立了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自学―手机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融合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随着当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在各领域中的广泛运用,高等教育也在经历着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教学模式变革。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十分普遍和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进程中的热点话题,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将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作用,毫无例外地也会对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作用,进而作用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小语种课程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广西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对小语种人才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以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为技术手段,首先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东盟非通用小语种各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失为一条新路。
  《泰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开设在普通高校的泰语专业的高年级。顾名思义,可知该课程是让学生通过“视”(即看)、“听”的不断训练,以达到学生能“说”和“译”之目的。故教学内容本身来自影音媒体,多为电视台和网络的节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看懂听懂节目内容,泰语专业论文,掌握重要知识点,能应用泰、汉双语复述、归纳大意。该课程注重学生的听、译能力,以及泰、汉双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前续课程为泰语听力、泰语口语,该课程在泰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核心地位的影响。
  基于该课程的视听属性,与多媒体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授课教师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但又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所以该课程非常适合成为信息技术与小语种类课程开展深入融合探讨与实践的切入点。
  通过本文,笔者将总结自己在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探讨与实践中的经验,为今后小语种学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构建信息技术教师和泰语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
  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的融合建设涉及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科交叉、信息技术运用等诸多问题,若单纯依靠计算机运用技术相对薄弱的泰语专业教师,或单纯依靠缺乏泰语基础的计算机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来开展课程融合建设,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组建既各司其职、互相依存、又紧密配合、通力合作的强有力的双向教学团队,方能达到目标。
  团队通过集体听课、集体研究、集体理论学习、专家咨询访谈等形式进行集体探讨,共同研讨《泰语视听说》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的利弊,寻找课程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和实现途径。团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师组和泰语专业教师组的分工和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组主要负责根据泰语专业教师提出的需求,依据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完成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与泰语教师研讨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网站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设计授课所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素材统一制作的技术问题等。
  泰语专业教师组主要负责整理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收集课程所需的影音、课件、文本等资料,并对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加以略论,探讨课程授课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总结出课程中哪些部分适合课堂讲授,哪些部分适合网络学习,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技术或媒体去展现等问题。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教师组完成课程多媒体素材整理制作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泰语专业教师组完成传统课程模式略论和优化课程设计的工作,我们研究得到的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技术路线图和流程如下图:
  三、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的构建
  课程网站的建设和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我们深入总结了《泰语视听说》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泰语毕业论文,提出了网络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关联、紧密相扣的理念。具体做法是:泰语专业教师组提出,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中的“看”“听”设计到课程网站中,将“说”和“译”在课堂上由教师多媒体课件指导完成的想法。信息技术教师组按照泰语专业教师的需求,依据网络课程的设计准则和网络学习的客观认知规律,提出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主题单元,并进一步将原有的授课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细分和碎片化设计,这样便于学生针对某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网上自学。
  经过讨论,我们将课程知识以“主题单元―总课―微课”逐级缩小范围的细分方式进行划分。微课是网上课堂中最小的教学单元,每个微课仅阐述一至两个知识点,几个相关的生词或短语的内容。微课中包含“引―讲―看―听―练”五个环节,“引”是在页面上罗列微课中所要学习的生词和短语或者相关的句型;“讲”是指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微课,时长约10分钟;“看”是指看视频素材片段,每个微课的视频片段均截取自总课中完整影视素材的重要内容片段;“听”是指听视频片段中泰语的讲解、对话、发音等;“练”是指看完教师授课视频微课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观看视频素材片段后,根据视频素材片段中的内容,完成微课网上小测验,检验自学效果。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微课完成课程教师要求的“看”和“听”环节,还可以通过做网上小测验,初步检验知识点学习的效果。总课包含完整的影音素材和网上测试题,但没有教师授课视频微课。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听懂看懂,能表达,会翻译,所以,“说”和“译”还需课堂面授,教师指点方可。若干个主题内容相近的总课的集合即为主题单元,通过多个总课的学习,能够训练学生和主题单元相关领域的听说技能和会话与翻译技能。   经过实践探讨,我们得到构建《泰语视听说》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
  四、整合各种媒体,构建移动学习平台
  语言学习贵在多看多听多说,重在日常运用。单靠教师课堂面授和网上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生活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教师组在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开发了手机课程站点,方便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学习课程。建设手机学习站点的关键在于多种媒体的重新整合,将课程多媒体资源重新整合、细分、归类,制作成适合移动终端和3G网络浏览的格式。为了既适应传统互联网浏览,又适应3G网络浏览,我们不单将课程知识进行了微课化设计,还将每个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素材、图片素材进行了统一处理。由于受到目前3G网络流量的限制,我们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前提下,将视频素材的大小限定在20M以下,图片素材限定在500K以下,所有网上在线测试题都使用Flash格式制作,很好地保证了手机在3G网络环境下浏览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在学校内利用无线校园网将课程资源下载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进行离线学习。
  课程媒体资源的再整合和手机课程网站的建立,提供了“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特点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选择学习。
  五、实践探讨结论
  通过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实践探究,我们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建立了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自学―手机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泰语视听说》课程体系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2.提高了泰语专业教学团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研发能力。
  3.泰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生问卷、外教问卷、同行问卷等形式,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运用于教学都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泰语专业学生在迎接泰国留学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语言交际能力明显提高。
  4.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将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融入计算机类课程中,通过计算机专业师生互相研究和合作开发,完成了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处理、手机网站开发等多个项目,极大的激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措施的比较略论. 中国电化教育,2017(9):7-16.
  [2]谢幼如.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探讨. 西南大学论文,2017-05-30.
  [3]李克东.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运用模式. 电化教育探讨,2004(7):1-6 .
  [4]罗奕原. 网络多媒体课件与泰国概况课教学初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11):212-214.
  [5]章木林.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研讨.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1):78-81.
  [6]党雪妮. 广西沿海泰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模式探寻. 钦州学院学报,2017.8(4):9-13.
  [7]胡博巍. 建立《综合泰国语》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探讨与实践. 现代阅读,2017(5):40-42.
  [8]傅键. 国内移动学习理论探讨与实践十年瞰览. 中国电化教育,2017,7(270):36-41.
  [9]王伟. 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探讨. 开放教育探讨,2017,4(2):81-8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