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 第1-4页 Abstract 第4-6页 目录 第6-9页 导论 第9-31页 一、选题理由及重要性 第9-14页 · 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作用与印度文化作用之比较 第9-11页 · 道家思想及《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11-12页 · 《道德经》在世界范围的翻译及译介探讨 第12-14页 二、探讨意义及成果创新 第14-15页 三、探讨理论与措施 第15-22页 · 描述性翻译探讨 第15-16页 · 副文本概念 第16-18页 · 诠释学翻译探讨理论 第18-20页 · 接受美学与文化空白 第20-22页 四、既有成果与文献回顾 第22-29页 · 《道德经》国内主要版本 第22-24页 · 泰国对《道德经》相关文献探讨 第24页 · 道家思想其他著述泰译本 第24-27页 · 《道德经》译本相关探讨 第27-29页 五、探讨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29-31页 第一章 “道”((?))的翻译变迁与接受 第31-40页 一、第一次中国文学泰译高潮未能促进道家思想传播 第31-34页 · 属于通俗文学著作范畴的历史小说译本 第31-32页 · 《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第32-34页 二、(?)的出现及接受--从《六祖坛经》到武侠小说 第34-36页 · 《六祖坛经》里(?)的出现 第34-35页 · 新派武侠小说热潮推动了“道”的传播 第35-36页 三、“道”--((?))在泰语词典的收录 第36-38页 四、本章小结 第38-40页 第二章 《道德经》泰译本的多元存在 第40-60页 一、《道德经》泰译本多元存在的合理性 第40-41页 二、《道德经》泰译本列表及特点 第41-46页 · 译本列表(按出版年代) 第41-45页 · 译本主要特点 第45-46页 三、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泰译本介绍 第46-59页 · 选取作为文本略论的6个译本介绍 第47-55页 · 其他8个译本的介绍 第55-59页 四、本章小结 第59-60页 第三章 从副文本看《道德经》泰译本特点 第60-74页 一、副文本概念及重要性 第60-61页 · 副文本概念 第60页 · 副文本在翻译探讨中的重要性 第60-61页 二、《道德经》重点泰译本副文本情况列表 第61-63页 三、副文本特点略论 第63-73页 · 出版序言与作者前言 第63页 · 正文之前介绍性文章 第63-64页 · 注释及文本略论 第64-65页 · 小标题及章节安排 第65-70页 · 插画的选择 第70-73页 四、本章小结 第73-74页 第四章 《道德经》核心文化概念的迻译 第74-121页 一、“道”的译介 第74-85页 · “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与分类 第74-75页 · “道”的泰语译介及略论 第75-85页 · “道”之译介小结 第85页 二、“德”的译介 第85-95页 · “德”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第85-87页 · “德”的泰语译介及略论 第87-94页 · “德”的译介小结 第94-95页 三、“无为”的译介 第95-104页 ·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第95页 · “无为”的泰语译介及略论 第95-103页 · “无为”译介小结 第103-104页 四、“天地”的译介 第104-112页 · “天地”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经》中的体现 第104-106页 · “天地”在《道德经》泰译本中译介及略论 第106-111页 · “天地”译介小结 第111-112页 五、“圣人”、“天子”、“三公”的译介 第112-117页 · “圣人”的译介 第112-115页 · “天子”、“三公”的译介 第115-117页 六、本章小结 第117-121页 第五章 《道德经》泰译本对风格的诠释 第121-143页 一、译文的语言风格 第121-122页 二、接受美学与译本风格 第122-123页 三、《道德经》的语言风格 第123页 四、《道德经》泰译本语言风格的诠释 第123-140页 · 陈壮译本:字字对译尚简晦涩 第123-126页 · 劳·萨田拉素译本:翻译注释通俗易懂 第126-127页 · 珀扎纳译本:增译编译贴近读者 第127-131页 · 查素曼译本:忠于源语繁复铺陈 第131-133页 · 卓创译本:对应原文简洁易懂 第133-135页 · 巴贡译本:对应原文古朴优雅 第135-140页 五、译文风格与读者 第140-141页 六、本章小结 第141-143页 第六章 结论 第143-147页 参考文献 第147-152页 后记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