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日语教育中的问题与改革举措[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高级日语课程是日语系学科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在日语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日语系中《基础日语》课程的延伸,其设置目的在于巩固、深化基础阶段所学的日语知识,进一步强化、完善学生的日语基本功,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日语综合能力。其中,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章欣赏能力、日语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略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日本社会、艺术、历史、地理、文学、科学、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适用对象为学院本科日语系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课时间分别为三年级上学期即第 5 学期,周学时 6 学时;三年级下学期即第 6 学期,周学时 4学时;四年级上学期即第 7 学期,周学时 4 学时;大四下学期即第 8 学期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不设置相关课程。因此,3 个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共计 224 学时,为日语系三、四年级各类课程中学时最多的一门课程。由此可见,高级日语课程在日语系课程设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学院本科日语系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即将面临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和日语系八级等最为重要的语言资格考试,必然对高级日语课程的课堂教育措施、教育内容有一定的期待和要求。学生的期待和要求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因此,笔者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并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其中,本文总结了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堂教育最为突出的三大问题点,日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级日语课程的课堂教育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高级日语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略论。

  (一)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模仿基础日语课程的教育模式,按照“词汇详解、语法详解、课文讲解翻译、练习讲解”的教育模式来完成教育任务。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堂教育犹如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充当了观众的角色,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高级日语课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育、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将极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爱思考、不愿意开口表达的不良学习习惯,给教师与学生双方带来沉重的“教”与“学”的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级日语课程教育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优化教育措施和手段是每一位执教老师面临的首要课题。

  (二)高级日语课程的总学时不足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的所有教育内容。

  我校高级日语课程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发行、谭晶华教授执教总主编的《日语综合教程》。该套教材为普通高等教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系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共有五、六、七、八册。其中,第五、六册教材由小说、诗歌、随笔和论说文等不同体裁的 12 篇课文构成。

  第七、八册教材均为 10 篇课文,选用的文章更加注重文章体裁的多样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在《日语综合教程》的总序中提及“本套教材……可以说几乎涵盖了目前我国日语系所开设的全部课程”.教育实践证明,三年级上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的学时均不足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五)(六)(七)的教育内容。并且,因大四下学期不设置相关课程,《日语综合教程》(八)往往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如此,高级日语课程教育将难以在教育内容上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高级日语课程的每一个学时来充分吸取教材的精华,并保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执教该课程的日语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难题。

  (三)高级日语课程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试需求脱节。

  一般情况下,日语系的学生会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日语国际能力测试 1 级考试(简称 N1)和全国日语系八级考试(简称 NSS8)。通过这两个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学生非常关注这两个考试,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最终学习目标,为之努力学习。然而,高级日语课程按照教育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教育,直接涉及 N1 和 NSS8 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导致了高级日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高年级阶段的应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教育中,如何在完成计划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与 N1、NSS8 相关的练习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级日语课程教育改革实践与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高级日语课程教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