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日语论文,积极使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育法冷丽敏在《对于“综合日语”课的问卷调查报告--探求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育思路》中指出:“外语教育的理念在逐渐转变,即:从传统的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关注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特别是强调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日语教师应当相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充当课堂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点评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笔者在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在五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课程导入--作者、著作介绍--文章讲解(穿插词汇、语法)--文章结构略论--练习讲解”的教育新模式。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每个教育环节都积极使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育法。史小华在《浅谈基于任务型教育法的“高级日语”教育》一文中指出: “任务型教育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育的途径。视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和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相互交流切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笔者主要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育法。比如,《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第 2 课《辛夷花》中出现作者为了赏花,被暴风雪困在“木曾路”的情节。为促进学生自主查询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给学习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请制作相关课件,在课堂上用 10 分钟的时间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木曾路”的地理、历史知识。 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首先需要在网络上充分查找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文字说明、图片、地图、视频等等;其次,学生需要在充分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课件;最后,由学习小组选派一名或多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查询并梳理资料、制作课件、课堂发表等一系列的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历史、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查询相关先行探讨资料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在教材范围内重新编排组织教育内容。 学院本科日语系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已经具备一定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投票选出想要深入学习的课文在课堂上精讲,其余的课文则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大三下学期即第 6 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共计 64 学时能够完成《日语综合教程》(六)7 课到 8 课左右的教育任务。在教育顺序上,笔者根据这些课文的难易度以及体裁进行了重新编排,注重课文由浅入深的学习,避免学生因连续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出现审美疲劳。并且,在大四上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教育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投票可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七)(八)的重点教育内容,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们的反馈显示,重新编排的教育顺序让他们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之间转换,使他们对下一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 三 ) 在教材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与 N1 和NSS8 相关的练习题。 高级日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应试需求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补充与 N1 和 NSS8 相关题型的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实现高级日语课程教育内容与N1和NSS8接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院本科日语系的学生通常在三年级上学期的 12月开始参加 N1 考试,并在四年级上学期的 12 月参加NSS8 考试。因此,教师可以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教育中,分别按照 N1 和 NSS8 真题题型编辑数套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利用课堂时间详略得当地进行讲解。因为在课堂上讲解练习题会花费一定时间,所以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和教育任务等因素决定使用几套练习题。比如,日语论文,日语系三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课时紧,教育任务重,笔者在每完成一篇文章的教育任务后补充一套日语 N1 练习题。与此相对,日语系四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后练习题大量缩减,课时相对充裕,于是笔者每个星期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套日语专八练习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 2017 级日语系学生的 NSS8 通过率高达 87.5%,比全国平均通过率 61.69% 高出 25%. (四)相应地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课程评价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