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江指出“跑得了”属于“V 得了 2”,“了”的意义虚化,不能将“跑得了”变换成“跑了”。换言之,“跑了”一词不成立。这个结论值得商榷,笔者顺便调查了《红高粱》和《一句顶一万句》,均多处使用该词汇,其中仅后者就使用了 48 次,说明属于常见词汇。限于篇幅,仅例举两例(14)和(15) 。 实际上,李的结论建立在“跑得了”的基本语义上,即表示“能够跑、能够逃跑”。但例(13) 中的“跑得了”语义高度聚合,甚至替换成“跑了”也不作用句意表达。“跑得了”对应词汇逃げられる/走れる/駆けられる不能替换为“跑了”对应词汇逃げた/走った/駆けた。虽然可勉强译为“坊主は逃げられるが、寺は逃げられない”,但译语读者无法体会“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之意,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特定艺术信息无法在译语中体现。不可译性,在此处几乎也是绝对的。 (14) 日本人来,烧酒的伙计们都跑了,热气腾腾的烧酒大锅冷了。(莫言《红高粱》) 特定语言信息的不可译性还有其他大量例证,如回文、格律和“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如何转换成日语? 四、结语 本文在艺术多样性理论支撑下,对“V 得 C”述补结构的聚合语义进行了详细略论,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性、修辞的不可译性、语言特定信息的不可译性三个角度论证了不可译性。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