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中的“水切り”指的是日本花道,意思为“在水里剪枝”,大多数日本人都知道,但是中国的小朋友一般对此比较陌生。 如果按原台词翻译,不仅句子冗长,小朋友也不容易理解,日语,因此,还不如译为“浇点水”更易于明白,尽管这样有点误译的嫌疑。 这样的例子在《名侦探柯南》和《龙猫》中也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7)通俗性。 影视著作一般都希望能够被最广大的观众所认可,所以在影视著作的翻译中,一定要做到语言的通俗易懂,明白通顺。 与一般文学著作翻译的不同之处是影视字幕翻译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物的对白,因此,应尽量以口语化的语气通俗地表达,而不能翻译成书面语。而且也只有口语化的翻译才能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对话的语境和场景。 总之,由于影视著作的这几个特点,影视字幕翻译需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递出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并与原著作最贴近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词语罗列或是大段的文本,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就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对影视著作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是指导影视著作字幕翻译工作最适合的工具。 三、日本影视字幕翻译策略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A·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首创者。 为了确定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标准,减少异同,奈达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 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郭建中,2017:65)翻译应该以意义翻译为主, 在翻译时不能仅考虑字面上的对应,而应当尽量使两种语言的受众能够对文章有相同的理解,产生相同的心理感受。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应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不仅仅是表层词汇信息,还有更深层的艺术信息。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 ”(郭建中,2017: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艺术意义并阻碍艺术交流。 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从语言形式到艺术内涵作为翻译的准则在目的语中准确地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精神。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日本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为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准确地再现日本艺术和消除中日艺术异同,在日本影视字幕翻译中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时最好能够同时兼顾四个对等,但是有些对白无法完全兼顾,这时就需要舍弃形式对等,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艺术的目的。 例如:在《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句话:“くそ、どうする、このままじゃ袋の鼠だ。”日文直译应该是“该死,怎么办,这样不就成了袋子里的老鼠了吗? ”这里的“袋の鼠”是日本一个谚语,相当于中文的“瓮中鳖,网中鱼”的意思,但是如果按源语译为“袋子里的老鼠”,就会令观众费解、摸不着头脑,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舍弃这种形式上的对等,转译为:“可恶,日语论文,怎么办,这样下去不就成瓮中鳖了。”这样更让人容易理解,也能比较准确地传递原文的语义。 第二,有时虽然舍弃了形式对等仍然不能忠实于原文原意,就需要译者以艺术内涵对等为准则,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替代的措施进行翻译。如《千与千寻》中千寻和锅炉爷爷的对白: 釜じい:えんがちょ。 锅炉爷爷:破除厄运。 千:えんがちょ。 小千:破除厄运。 釜じい:きった。 锅炉爷爷:我切。 这是剧中主人公小千在踩死附着在汤婆婆印章上的虫子时,锅炉爷爷对小千念的咒语。 这是日本独特的驱除厄运的咒语。 锅炉爷爷喊出 “えんがちょ”后,小千将拇指和食指合到一起,随后,锅炉爷爷用手“切”开小千的拇指和食指,并说“きった”。 通过「えんがちょ」和「切った」两个词将踩到污秽东西的小千从“厄运”中解脱出来。这样的对白即使舍弃了形式对等也无法完全翻译为中文, 只能用替代的措施进行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