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毕业论文润色:《艺术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的教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开始考虑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措施。从外语教育所涉及的因素来看,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如何协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育环境之间的联系,怎样使有限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在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中国艺术背景很深,比如:都使用汉字,同受佛教、儒家思想的作用,又都是亚洲人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日本必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自然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语言同样是内容丰富,交流广泛,表达细腻,同样涉及日本地理环境、政治、外交事务、军备状况、科技发展、文教事业、社会状态、经济贸易、健康医疗和生活风尚等等。同时,语言中渗透着日本民族的行为原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人际联系、精神风貌、民众心态和思维特征等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母语艺术去理解日本艺术,这又带来理解上的异同。所以,艺术对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起着关键性影响。
一、跨艺术意识的认识
近几年来,由于艺术学及艺术人类学在我国的传播,为外语教育中对异域艺术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宽容性来讲,尤其是当代的学院生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从语言、衣着、观念等方面早已不成问题,倒是中国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因此,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艺术素养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新《高等学校日语系教育大纲》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首先要熟悉中国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然后熟悉外国的地理、历史、发展近况、艺术传统、风俗习惯。当前在校学生的中国艺术素养欠缺实在令人担忧。外教在课堂上提到孔子、《论语》,学生们只知其名,不知其思想及内容,在听外教讲中国的艺术。提到“华表”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中国艺术素养的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知识经济并不意味降低对艺术素养的要求,现代化是包括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双方面进程。人文素质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在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应该克服以往的那种单行道式的做法,从而建立一种对话的合作范式,从教育的角度形成跨艺术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外语之后,才能够进行跨艺术的交流。
外语教育中,从跨艺术交流探讨出发,语言思维、世界观与艺术环境是相对独立的,但这几方面又互有作用,而且作用要远远大于相对独立性。我们将日汉句法与思维习惯做一比较。从句子结构上看,汉语句子的谓语紧接主语之后,表达上态度明朗,语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而日语的谓语永远在句子的最后,还习惯用否定来表达肯定意思,甚至有三重否定,五重否定,关于外国人来讲,日语的表达方式就很难理解了。针对汉语的开门见山、泾渭分明地阐述自己意图的方式,日语采取的是纡余的手法,婉曲的表现,模糊的表达方式。日语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既有日语结构本身的一面,也有日本人、日本艺术等方面的因素。要学好日语,不仅要学好日语语法,更要了解日本人的心理、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内涵。
二、中日艺术及语言的异同
中国艺术是文化的,文化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晴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对价值的欣赏和创造。在思维上是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结构以意统形,没有形态变化,断句不严,句子结构没有焦点,强调时间顺序和事理排列,内容上自足,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从总体上看,汉语是略论性语言,重悟性。
日本艺术,人称“岛国艺术”。长期以来在一贯性的驯化影响下而高度纯化,艺术的承担者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言自喻。是“以心传心”式的交际方式。在含而不露、隐而不发中察觉对方的内心,揣摸弦外之音。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内外”有别的对比意识是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这反映出以“内”为基础的群体意识和家庭脉胳的延伸。在表达上显得欲言又止,闪烁其词,模棱两可。这种模糊的语言是构筑在共同的心理、社会性默许及状态判断之上的勾通方式。表达在语言上则是词义细腻,有形态变化,不须明言,心领神会,语言默契。
汉语句重点在主语,人称代词在句中很活跃;日语句重点在谓语,所有的词都具有第一人称的色彩,省略掉也不会发生误会。所以在语句中人称代词“你我他”利用率很低,表达不清晰明了。汉语句中,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日语属于“粘着”语。单词排列起来不能构成一个句子,必须借助语法功能词连接,才能成句表意。有词形变化的词尾活用后才能改变词性。日常用语中,汉语的被动句很少,且大多为直接被动。而日语被动句比比皆是,很多主动句往往习惯用被动的方式更能体现日本人的心理状态。比起语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汉语,日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文章语言,含糊其辞,不明确,暧昧、委婉、省略等等表达随处可见。表示馈赠的词汇汉语为“给”,仅一个词基本上能对应各种人称及其涉及的对象。而日语同一概念的同义词则五花八门,纷繁难辨。使用措施上的微妙区分往往使得日语学习者望而却步。语言是艺术的集中体现,两者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时代要求现代的外语教育必须以培养提高交际能力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客观地把握所学语言的社会与艺术原则,充分注意到语言中社会、人际、艺术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对外国人来说,与非母语说话者在语音、句法、语法上的偏差相比,其对该国艺术的无知、误解更难以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