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关于外语人才的要求除了掌握运用广泛的英语外,第二外语的掌握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当前在各高校选修日语作为二外学习的英语系学生越来越多。在英语系二外日语教育中,改革传统的“重阅读,轻听说”的模式,培养学生使用日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英语系二外日语教育近况 根据《学院日语(二外)教育大纲》,二外日语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基本阅读能力、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全面提高日语应用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基础。但是,现今教育效果显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期末考试能够获取相应学分,可是在听说等交际能力方面严重缺失。关于英语系学生而言,二外日语课属于必修课程,其近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英语系学生相关于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二外日语在语言感悟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是因为日语语音及语法系统与英语大相径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到后期,大多数学生都为拿到学分而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在日语学习目的上缺乏共性,对日语课的教育内容没有明确的专业取向。有些学生抱着多学习一门外语就多一项竞争优势的良好愿望而学习,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凭着一时好奇的心理,难以持久。其次,学生关于二外日语课的期待值比较低,认为仅凭一周四个学时的课程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十分有限。 2.教师重视不足,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措施单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二者相辅相成。由于关于二外日语教育重心的认识异同,很多教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重阅读,轻听说”的教育模式,一味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这种“填鸭式”的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阅读一些简单的日文文章以及参加笔试,但是却不具备听说的交际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哑巴日语”,在择业时无法突显出双语的竞争优势。 3.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教育课时因学校的教育体制而异。现今国内高校有的是学习周期两年每周四节课,或者学习周期一年每周六节课。但基本上存在学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在教育初期,知识量少且简单,学生容易吸收,能够顺利完成教育任务。但随着知识量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困难,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实际会话,教育质量明显受到作用,致使出现大量的“哑巴”日语学习者。 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国运用语言学家坎德林和威多森等人创立的交际法认为:培养交际能力应该是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整个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外日语课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教学部高等学校学院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在2017年的《学院日语课程教育要求》中提出:“学院日语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艺术交际的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此外,日语能力测试自2017年7月开始,制订了新试题和新原则,更加重视日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试题中大大增加了听力部分的题量,这就是一个佐证。 三、英语系二外日语教育的改进方法 1.通过导入日本艺术的介绍,激发巩固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二外日语有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二外日语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较低。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并巩固英语系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兴趣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因此,在二外日语的教育过程中,要将语言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解词语及课文时,适当地导入日本艺术知识,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系学生在记忆日语单词时非常吃力,大部分都采用反复抄写的方式,久而久之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讲授单词时,可以结合词语的艺术意义,帮助学生记忆。例如,讲解「?@」时,日语毕业论文,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日本的国花。那么进而可以延伸到日本的皇室之花又是什么呢?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踊跃回答,教师可以自然引出「菊」这个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单词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除了结合单词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等来导入日本艺术。 2.通过改进教育措施,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