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209-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学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语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得到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当时教育规模小,教育需要单一,主要通过语法和阅读使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所以,这一阶段为译读阶段,基本上是哑巴日语;第二阶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联系在诸多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日语毕业论文,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和跨艺术交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并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艺术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育的目标,这是日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不少专家和学者着眼于艺术语言视角下的教育法探讨,取得了卓有成就的探究。在日语教学界,近年来对这一领域的探讨必要性给予的重视亦毋庸置疑。大力度的探讨日本语言和日本艺术的联系,把探讨成果潜移默化运用在语言教育中,采用语言和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克服语言障碍和艺术异同、提高跨艺术交流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外语教育法 (一)直接教育法 日语教育法最初在二战期间受日本殖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在日留学生的日语教育中展开,此时期主要采用直接教学法进行教育,直接教育法由“自然法”发展而来,强调外语教育与儿童母语学习的准则相同,主要为教师独白、直接复述和正式的问答练习。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艺术交际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强调语言本身内容的前提下,忽略了语言功能的理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应试型,并非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口语法和情景教育法 20世纪30―60年代英国运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设计和应用了口语法和情景教育法(The Oral Approachand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此理论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作用,认为学习语言是一种形成习惯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有: 1.语言教育是从口语开始的,之后才教授书面语形式。 2.对词汇和语法进行分级教授,达到一定的等级后再教授阅读和写作。 3.新的语言学习通过情景进行教育和练习。在教育中设计具体生动的场景,提供鲜明形象的语言艺术素材,使学生的外语知识得到思维上的再现。 情景教学法对教材和视觉辅助物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有示范影响、协调指挥影响和监督影响。直到今天,在外语教育实践中仍然能看到口语法和情境教育法的影子。 (三)听说教育法 听说教育法(TheAudiolingualMethod)是在美国培训语言调查人员的“问询法”和美国军队特别教程的教育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语教育法,是一种以结构为主的语言教育法。听说法的课堂活动主要特色为对话和句型操练,对话可以为主要结构提供语境和使用艺术背景。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在外部表现而非内部过程,形成刺激―反应(S―R)的语言习惯,学习者无法对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式做出选择。 教师在听说教学法中处于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地位。在基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复述和回答。当教师为非母语教育时,音响设备即听觉刺激在听说教育法中可提供对话和练习的准确范本。 (四)交际教育法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于1972年出版的《National Syllabus》是对交际教育法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许多语言教师接受了功能主义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成果,并将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育的目标,并承认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教育法离不开艺术的作用。 协调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是教师在交际教育法中担当的重要角色,同时,教师作为独立的参加者的教和在学中指导课堂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提供交际场景并讨论功能和与情景相符的语言,根据对话和语境进行问答练习,反复操练基本的交际用语和表达该功能的语法结构,再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加强其功能和意义。 除了上述几种外语教育法之外,随着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出现了一批新型教育法,比如,暗示法、沉默法、心理法以及全身反应法等。我们在借鉴这些教育措施的时候,一定要与我们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环境结合起来,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特定的措施与特定的目的和环境相结合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艺术语言学视域下日语教育法的措施、途径和意义 (一)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