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口译教育初探[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口译在当今外语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凸显。文章从日语口译课实际出发,研讨了口译的标准、口译的过程及口译教育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旨在探究口译课堂教育的规律,促进口译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文章认为日语口译教育应该结合日语口译的特点,在教育目的、技能训练和课堂组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合理利用课堂教育的有限时间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日语口译技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口译教育 标准 过程 课堂教育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艺术、教学,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和频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口译工作以其在国际交流间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可见,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技能并进而培养合格的口译译员,也就成了当今高校外语专业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利用课堂教育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口译技巧,探究一条口译教育的新路也是教师在口译教育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日语口译课实际出发,对口译的标准、口译的过程及口译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口译教育作一些相关研讨。
  一、口译的标准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与笔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有自己的特点。“信”、“达”、“雅”是中国译界大部分人所公认的翻译标准,但其主要是针对笔译而言,至于口译,由于其“现时”、“现场”、“限时”的特点决定了口译标准有别于笔译的标准。“准”、“顺”、“快”应成为人们在口译时遵循的标准。
  “信”在口译中即为“准”。因为在口译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精确,但准确却是必要的,准确是口译的灵魂,是口译的生命线。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由于某些因素,翻译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翻译等值理论的奠基人奈达(Eugene Nida)曾提出译文基本对等之说,并认为“根本不可能有在所有的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绝对对等的翻译”。“准确”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量与原信息量等值。具体来说,口译的准确涉及口译时的主题准确、精神准确、论点准确、风格准确、词语准确、数字准确、表达准确、语速准确及文体准确等方面。总之,准确的口译应该同时保持源语的意义与风格。准确的口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成功的保障,还是译员专业水平的体现。
  “达”即“顺”,是译员口译时必须遵循的另一标准。译员在确保准确口译的前提下,应该迅速流畅地将一方信息传译给另一方。玛丽亚娜・勒德雷尔(Marianne Lederer)在谈翻译的可理解性时说:“用另一种语言再现意思,就是使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同样明白易懂,理解时毫无含混不清和荒唐可笑之处。”因此,译员的表达必须通顺、流畅。即指译文通顺、流利的程度应与原文相当,这样才能使译文所传达的意思明白易懂,在听者方面产生相应的效果。
  “快”是口译有别于笔译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译时,书面语言既以文字形式予以固定,译者便有充裕的时间用于理解原文和推敲译文。口译则完全不同。口译员工作的对象不是固定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无形的口头语言。由于口译具有发布和传播上的瞬息性、信息上的模糊性和松散性,以及言语组织上的即席性等特点,口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取、略论、记忆和表达的任务。口译的及时性、交流的特点均要求口译过程不能太长。快速的翻译才能使交流双方尽快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快速反应首先要求译员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处理要快,然后才能用另一语言快速地表达经过处理的信息。
  二、口译的过程
  口译的过程在理论上与笔译是相似的,是一个“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转移过程。解码:译者通过听获得甲种语言符号并及时转换为甲种语言概念;换码:译者通过略论、思考,把源语语言换为目的语;编码:译者通过说把乙种语言概念转换成为乙种语言符号。在实际操作中,口译的这三个步骤与笔译有很大不同。
  “解码”包括“接收”与“解意”两个方面。译员对信息的接收有两种渠道:“听入”和“视入”,这是口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是口译的重要环节。译员在接受信息时应注意信息发出者的神态与语调,注重信息的意义。“解意”是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源语的信息进行破解,获取语言及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换码”是双语传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译员将源语的信息进行破解后转换成目的语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杂乱无章、无序排列的,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对这些符号进行快速的处理和加工。
  “编码”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译员要排除源语体系的干扰,将原码所表达的意义或主旨按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重新遣词造句,重新组合排序。经过编码加工过的信息不仅要在语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而且应当在内容上保持信息的完整性。与笔译不同的是,口译要求快速流利,所以无法像笔译那样反复推敲,追求目的语的“雅”。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转移过程互相贯通紧扣,在口译过程中是几乎同时进行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能脱离其他两个过程而存在。
  三、口译课堂教育
  口译课,是一门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密切关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不能完全沿袭其他课的准则和措施进行课堂教育。口译是一种高智力和高技能的活动,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口译中往往要求翻译人员听力好、记忆力好、口语好、反应快。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口译的特点,在教育目的、技能训练和课堂组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日语口译课堂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工作大多可以以任务分派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在时间上分长期的准备工作和临时应急的准备工作。译前的长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一名优秀译员的专业素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丰富的背景知识。此外,译前的临时性突击准备对成功地进行一场口译也很重要。临时性的译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根据所要口译的具体内容、具体语境突击性地查阅、了解并学习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术语等。不少教师对此不够重视,或避而不谈,或仅仅强调几句便草率了事。实际上译员能否在译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其能否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学会充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如尽量熟悉主题,了解口译对象的背景和发言观点、略论其用词习惯和具体语境。然后根据发言的题材和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同时借助字典等参考书建立起术语词汇表,分门别类,再进行迅速反复式的强记,力求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上阵。
  曾为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作口译的外交部高级译员戴庆利对此深有体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记者招待会,她在口译记录中写道:“记得4月2号那天上班时,处长突然告诉我,3号有一场对于非典的记者招待会,你去做翻译。我听了感觉很突然。因为当时对非典还十分懵懂,几乎不知道什么,而准备的时间却只有半天了。因此,我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有关非典的各方面词汇和知识,形成理解力和‘战斗力’。其实,在短时间内熟悉背景情况并上场,对我们来说并不算特别新鲜的事。”可见,译前准备工作的确很重要。
  2.逻辑整理与记忆
  “逻辑整理与记忆”即是训练学生跟踪言者思路的能力。口译的基本要点之一是译者紧随说话者的思路,对讲话者所说的内容全盘吸收,加以理解并进行必要的逻辑整理,然后“暂时”存入记忆。在训练时应抓住整体吸收(即整句、整段地理解),以及根据上下文进行逻辑和常识性的猜想,选用可让学生按照上下文判断生词词义和难句句意的段落进行练习,训练跟踪发言者思维和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