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的模糊表达方式看日本年轻人的交友心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近年来日本年轻人常用的“とか(什么的)”等模糊表达方式为探讨对象,在对其进行语用学功能略论的基础上,研讨其背后的交友心理,进而更客观地了解日本年轻人交友状况。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年轻人 模糊表达方式 交友心理
  
  一、“无意义年轻人用语”的出现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现代用语基础知识》“年轻人用语解说”一栏出现了如下解释:“とか,柔和语气,无特殊意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年轻人不说“明日映画行かない?(明天一起看电影好吗?)”,而说“明日とか映画とか行かない?(明天什么的去看看电影什么的好不好?)”,两句话意思相同,所以后句中的“とか”是无意义的。这种起柔和语气影响而无意义的表达方式在日语中被称为“模糊表达方式”。但模糊表达方式在出现后长命不衰,与之前其他平均寿命仅为一二年的年轻人用语相比,它已经在现代日语中固定下来。年轻人为什么对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达方式情有独钟?其背后有着怎样的交际心理?有很多日本学者对此开始进行探讨。
  
  二、模糊表达方式的语用学功能
  
  语言行为论认为语言具有执行某行为的力量。例如:一位男士对妻子说,“以后我要戒烟”。这种表达方式完成了一个戒烟行为的约定,具有使语言变为行为的力量。与妻子有了戒烟约定后,当妻子又发现丈夫抽烟时可以正当的责备他,因为他犯了类似于不履行合同的错误。丈夫的发话使他对妻子形成了一定的责任,两者间形成了类似于“债务―债权联系”的、有一定约束力的人际联系。从语言行为论观点来看,“とか”、“って感じ”(那种感觉)等表达方式具有缓冲语言行为设定的人际联系约束力的功能。具体来说包括发话内容的非特定化和发话主体的间接化。
  1.发话内容的非特定化。以“とか”为例来略论。从语法意义来看,“とか”表示内容的不确定性。例如:丈夫回家后,妻子告诉他,日语毕业论文,“やまぎわとかいう先生から��があった。(一个叫yamagiwa 什么的老师来过电话。)”之后,丈夫了解到打电话的人不叫“yamagiwa”,而叫“yanagiba”。如果妻子当时说的是确定的“yamagiwa”,那么丈夫可以认为她说错了去责备她,但现在不能,因为“yanagiba”也在“yamagiwa什么的”范围之内。严格地说妻子并没有说错。
  再如:在咖啡馆里一位顾客问店员:“コ�ヒ�とかありますか(有咖啡什么的吗?)”,如果没有咖啡,店员可以说“没有咖啡了,如果茶也可以的话,请喝茶。”顾客没有直接说“有咖啡吗”,那么即使店员提议喝茶,顾客也没有理由责怪他。同时,顾客也不会因为“没有咖啡”而感到尴尬。“とか”带来的“非特定化效应”使顾客和店员之间因发话而形成的约束力减轻,增大了对方的选择空间,也降低了顾客面子受到威胁的可能性。
  2.发话主体的间接化。“って感じ”、“みたいな”(那种)表达方式除了具有“发话内容的非特定化”功能外,还起到使“发话主体间接化”的影响。它一般附在句末使用。
  例1:この�の人、どうだった?(上次那人怎么样?)
  A:ばかじゃない、って感じ。(傻乎乎的,那种感觉。)
  B:ばかじゃない、みたいな。(傻乎乎的,那种。)
  例1中的A和B是年轻人常用的表达方式,但不符合语法规范。
  例2:この�の人、�はどう言ってた?(上次那人,小绿说怎么样?)
  C:「ばかじゃない」って感じのことを言ってた。(她说傻乎乎的那种感觉。)
  D:「ばかじゃない」みたいなことを言ってた。(她说傻乎乎的那种。)
  上述例子中,A和C、B和D的语言行为构造是同一类型的。在例2中,日语毕业论文,说出“ばかじゃない”的主体不是第一人称的说话人,而是第三人称小绿。在例1中,说出“ばかじゃない”的虽然是说话人本身,但通过句末附加的“って感じ”、“みたいな”这些词,其位相发生转变,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由此拉开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避免了正面冲撞。
  三、模糊表达方式的交际心理
  1.模糊表达的交际心理。爱用模糊表达方式的年轻人的交际心理,一是给彼此保留一定空间,避免正面冲撞;二是通过在人际平面上设置距离,避免过于贴近对方和强势出击。他们崇尚宽松的、稍有距离的不被彼此所束缚的轻型交往方式。
  日本大阪学院�大介教授对学院生的语言、交际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他把年轻人语言分为A组和B组。A组为“とか” 、“って感じ”、“みたいな”等表达方式,B组为其它年轻人用语。A组用语与本文探讨对象一致。
  结果显示,喜欢用A组表达方式的年轻人,有如下交友心理倾向:即使是好朋友,也尽量避免整天粘在一起;根据场合和心情选择不同的朋友;虽然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彼此之间不约束和依赖对方。
  2.模糊表达方式的使用在客观上达到了给彼此空间、为对方同时也为自己着想的“互惠”目的。日本梅花女子学院米川明彦教授把这种心理倾向称为“新时代的温和志向”。可以说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开拓了一种不被彼此触角伤害的温和交际方式,它和现代社会的价值多样化、思维多样化正好吻合。但日本社会上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认为“とか”等模糊表达方式反映了年轻人稀薄的、不把真实想法传递给对方的人际联系,这种人际联系导致了青年的社会问题。事实是否如此呢。
  首先,从社会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最近的20�30年间,看不出年轻人人际联系稀薄化的迹象。其次,句中有无“とか”,并不作用其基本意义,“不把真实想法传递给对方”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另外,�大介通过问卷调查试图对经常使用模糊表达方式的年轻人和人际联系的稀薄化是否相关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两者不存在相关联系。可见把模糊表达方式和稀薄的人际联系武断的关系起来是不科学的。
  3.作为轻型交际方式的另一面。模糊表达方式的使用也有逃避和转嫁责任之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今年轻人有责任心降低的倾向;其次,模糊表达方式多受到年长者的批判,但年轻人依然自我,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朋友,在自己的交际圈里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享受交际的愉悦。这里不难看出日本年轻人的自我中心倾向。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同时又受到社会价值观的约束。年轻人语言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本领域的探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本文仅对日本年轻人爱用的模糊表达方式及其交际心理进行了研讨,而其它诸如他们喜欢使用的半疑问语调、反问语气等,以及在中国是否有相似的语言使用和交际心理倾向等都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北省教学厅人文社会科学探讨指导项目“从语言使用看日本年轻人人际联系的艺术”(课题编号:SZ071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大介:《若者�と�人��》,《�京学院社会情�探讨所�要》,1999。
  [2]米川明彦:《若者�とは》,日本�学Vol.13 No.13 pp.123-131。
  
  王云红:河北医科学院。
  王玉芝:河北师范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