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近况下的日语词汇教育改革探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日语词汇中一大批源自汉语词汇,称之为“漢語”,这关于学习者来说既是有利条件,同时也是“陷阱”。面对学生“拿来主义”用词倾向日趋严重,日语词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结束;异同原因;词汇教育;改善提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42-03
  一、引言
  中日两国共属一个汉字艺术圈,语言中自然存在着大量的同形异义词。从通时层面来看,这是两个语言艺术交流互动,同时又遵循各自发展轨迹而积淀下来的产物;从共时层面来看,这是不同社会艺术背景的现时意识呈现。中日语言接触至晚可上溯到6世纪,平安①、中世、江户是日语摄取汉语,形成同形词的三个重要时期(潘钧,1995)。其中,“结束”便是典型一例。在日语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语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日语论文题目,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至今基本表示“团结”之意(唐千友,2017)。然而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很容易因汉字相通之便,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拿来主义”的错误。初级阶段极易“望文生义”,中级水平以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其意义用法上的异同,但仍不能完全摆脱母语的干扰,经常犯下“张冠李戴”的习惯性错误。如何扭转学生习惯性的“拿来主义”,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同形词的意义用法、褒贬色彩等,都是我们日语词汇教育中值得反思、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拿来主义”近况调查
  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有时意思相同或者部分重合,用法也相近。但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受其母语的支配,存在着客观的异同,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在这方面,学习者经常无法精准把握,而陷入用词“拿来主义”的错误。几年前日本国家足球队的一款球衣设计名为“日本结束(Japan is all in)”,引来网络上火热的调侃,其中并不排除日语系的学生。那么,日语中“结束”一词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与汉语的“结束”是否有何关系?日语学习者的掌握程度如何?
  (一)调查措施
  笔者以“结束”一词为例,选取40名日语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初级学习者10名;中级以上学习者30名(大三、大四学生各15名)。调查的措施是笔者列举了七个例句(见表1),被调查对象只需判断例句中的“结束”一词应用是否正确即可。
  (二)调查结果
  该调查结果显示(表2),初级学习者中错误集中于例3、例6、例7,由这三例我们可推断出,初级学习者在判断正误时深受汉语“结束”的作用,“拿来主义”倾向严重,几乎不晓“结束”在日语中为何意。为什么呢?汉语中的“结束”表示“①装束、打扮;②文章的结尾;③事至最后阶段、不再继续”(《现代汉语大辞典》,2017)。而日语中“结束”一词的意思是“①ひもや縄などで結んで束にすること(捆绑);②束縛すること(约束);③志を同じくする者が団結すること(团结);④衣服、甲冑を身に着けること(装束、打扮)”(『国語大辞典』,昭和49)。显然,初级学习者在以汉语中“结束”的意思进行理解判断。
  中级以上水平的学习者的误用率明显降低。其中,唯独例2的误用率反过来相应在增加。究其原因,“结束”一词在日语中的本质义(prototype)是“捆绑”的意思,由此引申为现在常用的“团结”之意。中级以上学习者鉴于对这两层意义的模糊了解,将例2和例5混为一谈。事实上,日语中的“结束”表示捆绑之意时一般只用于“用绳子捆绑书籍、杂志等”的情况下。
  总体来看,随着日语能力的提高,误用率相应降低,表明了日语学习者关于日语词汇的理解与把握在逐步提高,母语的干扰成分逐渐减少。但是,在词义精准度的把握上仍显欠缺。从词汇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在找出这些中日同形词的概念意义、语法意义、褒贬色彩等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应寻其根源找出异同原因,总结这类词语的规律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词汇异同原因略论
  在探索同形词词义异同原因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两国语言系统异同的事实,同时也应对社会艺术背景等因素一并予以考察。加之,同形词本身亦非永远一成不变,也会各自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发展而有所增删或改变。因而在究其词义异同之时需援用多种措施手段。潘钧(1995:20)将同形词异同分作六个方面进行考察:①基本义异同(如“事情”);②派生义异同(如“爱情”);③文体色彩异同(如“抱负”);④褒贬色彩异同(如“单纯”);⑤语感强弱异同(如“质问”);⑥词与词搭配联系上的异同(如“莫大”)。
  那么本文中“结束”一词应归入哪一类呢?唐千友(2017:71)对“结束”一词的语义发展过程做了具体略论,认定其本质义(prototype)为“捆缚”之意。其余派生义划为两个分支:捆缚→约束→打扮;捆缚→约束→书法的笔势收束→文章的结尾→完毕。细查古汉语词典,在汉语古语中“结”与“束”均有捆绑、捆缚之意,因而两个并列动词结合后形成的词汇基本义仍为“捆缚”。由此推断,中日“结束”一词的基本义一致,派生义部分则有重合之处,也有分歧之处,因此本文中将其纳入“派生义异同”。
  通常,在考察同形词词义分歧的原因时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词义本身发生变化导致词义分歧;二是由于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导致词义分歧。据『国語大辞典』(昭和49)记载,“结束”的前两个义项例句②均为中国古典文献,说明“结束”一词原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纯粹的汉语词,二者属于同源联系。而随着社会艺术背景的不同、两国语言的系统特征不同,词义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从词义本身发生变化来看,汉语的“结束”通过转喻的手法由“书法的笔势收束”引申为“完毕”之意;而日语的“结束”则是通过隐喻的手法由“捆绑”直接引申为“团结”的意思。不同的派生方式最终引来了词义上的分歧。   其次,从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来看,居于首位的当属两国不同的社会艺术背景及语言环境系统。无论转喻还是隐喻都只是人类拓宽对认知世界表达的一种方式手段,从客观现象来看这是人类在语言表达上经济性的一种体现。身处不同的国家抑或不同的地域,所需描述的客观世界有异,人的认知能力与需求也各相异,由此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语言也随之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枝派生。比如本文“结束”一词,一是通过认知机制发生了词义上各不同的扩展;二是日语中保留了借用初期古汉语中的意义“捆缚”,而与之对应的汉语中该义项已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四、日语词汇教育的反思与改善提案
  (一)问题点反思
  日语词汇知识是一个由不同层面、不同广度和深度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从认知到应用的渐次发展过程。因此在词汇教育过程中断不可违背这一自然发展规律。通过对同形词“结束”一词的调查探讨可发现,学习者关于词汇的掌握容易停留于一知半解的表层阶段,许多词汇似是了解又非完全掌握。在整个词汇学习过程中,埋头于死记硬背仅为满足一个目的,即了解单词大意,而极少将视点投向更远处,经常忽略了如词汇的常用语义、适用语境、常用搭配、隐含褒贬色彩等等深度知识。事实上,大部分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词汇掌握的数量上,而是在词汇的正确应用上。长此以往,词汇应用上的限制将直接作用学习者关于语篇的理解与日常交流,甚至或许会因语言误解而闹出笑话。
  基于日语词汇教育的近况略论及相关调查探讨,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词汇出现量依附于教材内容,点滴积累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介绍和归纳。②教师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教育中词汇讲解的深度与广度完全因人而异。③学生偏好单纯地背诵单词,而忽略了这些单词相关的深度知识。
  (二)改善提案
  如上所述,日语词汇教育在内外部因素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水平外语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善呢?
  首先是学习者学习初期的主要知识来源“教材”的修订问题。迄今为止的教材关于单词的解释一般仅限于意义罗列,而至于具体如何应用、适用语境等知识均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然而所谓的“补充”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重点难点判断除了能力认定考试中获取一定参照,剩下就是教师的经验认定。因此,现有教材中的单词表,与其说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更像是简单的附属品。笔者认为,在编纂基础教材的时候,参照语法句型进阶的同时应该将进阶式词汇学习内容也作为一份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并且相应配备一系列词汇学习指导,补充重点难点词汇的常用语义、褒贬色彩、可应用语境等相关深度知识,以辅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的实际应用法。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除了提高课堂教育中对词汇教育的重视之外,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与掌握相关语言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教育能力,提高词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近年来较受学界欢迎的认知语言理论,符合人们一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对重点难点词汇做一系列基础认知语义略论,再按着语义认知机制的发展过程略论讲解给学生,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介绍教育模式的抽象空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改过去单词学习单调、枯燥的印象。同时,通过对民族心理的认知过程的认识,还可以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艺术异同。因为语言发展的背后是庞大的社会艺术变迁。正可谓是一举多得。另外,众所周知日语词汇其中一大部分词汇源自中国,甚至仍保留着汉语古文中的意思,譬如“结束”一词的“捆缚”之意;譬如“走”“谢”的意思,等等。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可为日语系多开设一门汉语古文修养课程,提高古文素养即是提高关于日语一部分文字词汇的理解。
  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应该紧跟教材、课堂教育的引领,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半杯子水”知识及能力,积极努力配合教师教育,避免陷入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模式。教与学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因而调动学生掌握词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日语词汇教育改革中必不可缺的一项环节。
  五、结语
  词汇是一种民族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富有民族艺术特征的语言要素。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活动也是通过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词汇的学习在整个语言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跨越语言的障碍,很大程度上首先应该跨越词汇这层障碍。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越过这道屏障已成为词汇教育上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不论是于学习者还是于教学者,都是一项空前艰难的挑战。尤其在日语词汇中,汉字词汇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数量,国内学习者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日语论文,也很容易掉入陷阱,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在此,笔者希望今后能够通过转变传统词汇教育模式、提升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重视度及词汇认知能力等途径来扭转现今日语词汇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注释:
  ①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85/1192年)相当于中国的唐末宋初。
  ②例句引自『国語大辞典』(昭和49):a.左右余發、各粗一指結束、作二同心帯一垂二于両方;b.李白·古風“人生烏過レ目、胡乃自結束”。
  参考文献:
  [1]日本大辞典刊行会.国語大辞典:第七卷[M].东京:小学馆,昭和49.
  [2]罗竹风.汉语大辞典:第九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3]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异同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探讨,1995,(03).
  [4]唐千友.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探讨[J].宿州大学学报,2017,(04).
  [5]王磊.日语教育中的中日同形语探寻[J].内江科技,2017,(0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