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日语教育与日本公司文化的联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试图从日本公司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和”精神,来阐释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并借助日语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解日本公司文化对商务日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公司文化;“和”精神;整体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7)04-0066-04
  
  当今时代,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与加深,社会上对具有从事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的日语系人才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大,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懂得商务礼仪及习惯,且有一定商务活动交际能力的商务日语人才自然便成了各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不过,笔者认为在商务日语教育中,学校除了重点抓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及有关商务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外,还应该重视日本公司文化的教学。只有了解日本的公司文化,才能让学生对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进一步了解,才能尽快地熟悉,适应日本公司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沟通。
  战后日本经济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得益于日本的公司文化。日本公司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精神。“和”是日本公司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
  
  一、日本公司文化的“和”精神
  
  日本国俗称“大和国”。日本民族称为“大和民族”。日本民族精神就是“大和精神”、“和”精神。“和”精神就是指与自然共存,给家庭,国家及世界带来共存共荣的一种和谐的精神。自古以来“和”精神已广泛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日本公司文化的主要精神,即团队精神则是凝聚着以“和”精神为主导的公司精神。
  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公司和组织,强调公司是一个大家庭,职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倡导以和为贵的和谐的人际联系。“以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日本公司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从观念上保证了职员在公司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公司减少人际联系的内耗,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精神成为日本公司高效能团队精神的主导和关系纽带。公司为职员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职员则忠于公司,“爱社如家”,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日本公司文化的重要内容。“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是两个最为明显的标志,被称为日本公司经营管理的两大法宝。日本公司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和国际竞争力,与这两个法宝有着根本的关联。新职员一进公司就接受公司的经营理念,在公司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运作。日本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大多采取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使职员有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保障,获得了安全感。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此外,日本是一个纵向结构的社会,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年功序列”的文化背景来自日本传统社会“尊重长者”的习惯。日本人部下对上司的服从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一种心理上的天生的敬畏。一个社会人总是处于各种联系之中,日本人对纵向联系的重视明显高于对横向联系的重视。因此,敬语在商务社会里非常重要。日本的商务社会可以说是敬语的社会。它是顺利进行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准确地把握好敬语是做社会人的第一步,是在商业社会保持良好人际联系的前提。由此可知,敬语学习在商务日语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日语教师自身不仅要重视敬语教育,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调学习敬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训练学生习惯敬语的表达形式,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使用敬语。
  
  二、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与“和”精神
  
  日本人的“和”精神还体现在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倾向与重视和谐统一的思维趋势。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公司都依循“和”精神行事。“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学在日本的长期传播,对日本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延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儒学已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感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具有一种多维价值观的思维模式,而“有用性”则是其对待不同文化、价值、思想的判断与取舍的标准。当代日本人里持有多种宗教信仰的人不少。一个日本人一生中,出生后要去神社拜神,结婚时又去基督教堂或神社举行婚礼,而死后却在佛教寺院举行葬礼。由此可见,日本人以宽容和谐的精神包容任何思想。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和”精神。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欧美人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的异同,其历史根源在于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日本人则以稻作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是逐草而居经常移动的,需个人经常进行主体选择,确定何去何从,因此,从事畜牧生产的人们更具主动性与自律性。而稻作农耕生产是定居,且经常需要团体成员的共同协作(如建设与维护灌溉设施、防洪、建堤坝等),因而从事稻作农耕生产的人们必须注意遵守团体(主要指村落)决定的计划或规范,从而形成行为的他律性。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
  日本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身份等级制度社会,士民工商之间很少流动。人们过着与各自身份相符的生活,且各种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因此,他们惯于“类型化”交往,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身分相”“分际”“身の程”“分をわきまえた”等词语都由日本历史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产生的。相反,如果作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则会遭受家族或部落的耻笑、孤立,甚至惩罚。日本人处事特别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的行为遭他人耻笑,丢面子,因此,日语中表达类似知耻语义的词汇很丰富。如,“みっともない”,“きまりい”,日语毕业论文,“ずかしい”,“外闻がい”,“体裁がい”,“みばがい”,“见苦しい”,“ばつがい”,“照れくさい”,“まずい”“面はゆい”“ろぁたい”“格好がい”等,都是表示与知耻有关的“不好意思,难为情, 害羞,不体面”之类的意思。相反,若是不顾及别人的评价,看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行事的话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厚かましい”“ ”“ぶてぶてしい”“露骨な”等,都是带有贬义的“厚颜无耻,目中无人,毫无顾忌”等之类的语义。
  说到耻,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进行了犀利的解剖。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是他律性的,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行善的。注重外部评价,介意别人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而西方文化则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是自律性的,是靠内心的服罪来行善的,注重内心感受和反思。
  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人际联系领域中。按照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个体是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的。行为主体的个人是受人际联系制约的个人。在个人与整体(团体或社会)的联系中,当代日本人仍表现出强烈的团体意识,归属意识。例如,在日本商务社会中,初次见面作自我介绍时,日本人习惯说上自己的所属公司、单位。
  
  三、从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看日语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人崇尚朦胧、暧昧、婉转的日语表达方式。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日本人一般不善于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采用婉转的表达形式陈述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例如,日本人常用“~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考える)/~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等不确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与语言的模糊性更不利于精密而准确地思维表达。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日语的表现形式更适于表达感情的,情绪的细微差别,而不那么适于表达逻辑的正确性。从日语词汇方面看,古代和语词汇用来表示感性的或心灵感情状态的词汇很丰富,而用来表示能动的,思维的,理智的和推理影响的语汇却非常贫乏。和语词汇绝大部分都是表达具体的和直观的词汇。但表达抽象哲学思考的“抽象名词”则一般是用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

  了解日本人对人类社会整体性认识的这一思维特点,对我们正确理解日语语言现象有很大帮助。如日语的自他动词的区分问题一直是日语学习者常常头疼的语法难点之一。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该用他动词(及物动词)的场合,日语却习惯用自动词(不及物动词)。日语语言学者影山太郎在比较日语与英语的特点时指出:日语语言重视事态的状况,即,影山太郎(1996)称“状况重视型”,而英语语言则重视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即“人间重视型”。 影山太郎解释道:当一个丢了钱包的人在他(她)找到钱包后,日语一般说“财布が见つかった”(钱包找到了)。“找”这一动词选用不及物动词(日语称作“自动词”)“见つかる”。之所以选择不及物动词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特点是把事件作为自然发生的情况来描述。同样的情景用英语描述时,英语则习惯用及物动词,即把动词“找”的行为者人(I)作为句子的主语,即“I foundit.”。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间,日语趋向选择不及物动词,而英语则趋向选择及物动词。
  由此可知,关于同一客观事实,日语不同于英语,日语注重描述结果的本身,把客观事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衍变的结果来进行表述。日本人追求与自然共为一体的亲和感,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其表现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支配自然的意识观念。因此,英语的特点倾向于用及物动词。
  以上本文就商务日语教育与日本公司文化的联系,主要围绕日本公司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应用日本人的整体性认识思维,重点略论了日语语言特有的现象和表达方式。由此可知,了解日本公司文化对商务日语教育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认识日本社会,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还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捕捉到日语语言特有的现象和特点。从而真正达到我们培养商务日语系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日本[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
  [2]池田伸子.日本语教学の探讨[M].东京:东京堂出版,2017.
  [3]垣吉僚子.人间形成の日米比较[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
  [4]影山太郎.动词意味论[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5]田中望.日本语教学の措施[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8.
  [6]星野命.文化间教学と [J].文化间教学,1989.
  [7]町田健.まちがいだらけの日本语文法[M].东京:讲谈社,日语毕业论文,2017.
  [8] (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措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9] (美)鲁思・本尼迪克著,孙志民,马小鹤,朱理胜译.菊花与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刁鹂鹏.商务谈判日语口语[M].大连: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