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论通过对《挪威的森林》著作中直子、绿子、渡边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略论,得出他们共通的生存意识,并进一步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的略论,探讨探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对日本年轻人生存意识所产生的作用。最后得出战后日本年轻人“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这种尊生贵死的生死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战后 青少年 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22-0122-02
  村上春树,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战后日本青年青春生活的哀叹之作,充满了孤寂、冷漠、虚无,也布满了挣扎与恐慌。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大都经历了人生的困惑,都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抉择。
  一、时代背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以学生运动为时代背景,巧妙地描写了主人公渡边、直子、绿子以及围绕在渡边周围的社会青年在青春期的生存状态、感情生活以及思想波动。日本社会也进入向“后工业时期”的转型期,经济迅速复苏,物质和战前相比极大繁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剧烈,意识呈现多元化,社会各层面均受到西方社会的冲击,造成社会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冷漠”与“激进”之间的两极化运动。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青年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而独特的人生观又作用着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观。
  二、生死观
  在佛教和道教的作用下,日本人一般具有一种“极乐往生”、“轮回转世”的生死观。在这种生死观里,生和死是不能完全割离开来而论的。另外,他们还崇尚“无为自然”的生存方式,即在自然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那么在物欲横流、喧嚣杂乱的战后二十年,青年一代处于极度情感饥渴和生命困惑的时期,他们关于生死是否还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是否还存留着“生死如一”,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观念呢?本论将通过对《挪威的森林》著作中直子、绿子、渡边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略论,得出他们生存死亡意识的共通性。
  三、小说人物的略论
  (一)对直子的略论
  直子是主人公渡边高中时代唯一好友木月的女朋友。直子和木月是一降生就开始的青梅竹马之交,他们活在两个人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外界接触。直子关于自己和木月的联系是这样说的:“我们俩,相互细细看过对方的身体,像是相互共有似的,真是这种感觉。”
  “我们两人是一种不能分离的联系。如果木月还在人世,我想我们仍在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
  这种联系被直子比喻为「/人/で育った裸の子供」。也就是说直子和木月几乎是形影不离的。到了高中,随着主人公渡边的加入,他们成了三人组。关于直子和木月来说,渡边是他们唯一的朋友,是维系直子、木月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纽带。而直子和木月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这个三人联系中,谁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旦欠缺了某一位,打破了这种平衡,三角铁联系便不复成立。木月突然毫无征兆地自杀,直子通过和木月的交往幻想出来的世界和已形成的世界观轰然倒塌,在现实世界中寸步难行。于是,直子在20岁生日那天,和主人公渡边发生了性联系之后患上了失语症,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在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阿美寮”过着隐居生活。曾经一度在和渡边的联系中,直子挣扎着试图依赖渡边拨开自己的世界倒塌后的迷雾,然而渡边却因和活力四射的绿子牵扯爱莫能助,直子最终在森林中自杀而亡。
  关于直子而言,木月的死和渡边的远离抽离了她身体中渴望生存的唯一支撑。因而在阿美寮的最后阶段,直子也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全部准备,她是毫无负担甚至是带着一丝期盼、一丝轻松离开的。渡边似乎能够感知得到。“所谓死,并非是使生完结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直子在这里仍在含有死的前提下继续生存,并且对我说:‘不要紧,渡边君,那不过是一死罢了,别介意’。”“‘是啊,死有什么大不了的。’直子说,‘死单单是死罢了。再说我在这里觉得非常快活。’”直子是不惧怕死亡的,对直子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结,而只是她剪断与这个世界的纽带。她在决定死亡之前千方百计地想要渡边把她拉出存在她幻想世界中代表消亡的“井”,这是对生的一种渴望。但决定死后又无比轻松,这也是对死的一种尊重。
  (二)对绿子的略论
  绿子,仅从这个名字已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鼻而来的生命感。她是努力在俗世中保持自己纯粹性的一个代表。她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日语论文题目,青春洋溢,乐观向上。然而这样的她人生中也充满了各种不幸。父亲忙于书店,母亲逝世,父亲扔下孩子们独自跑去乌拉圭,父亲去世。她和任何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一样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对这个社会的愤恨。但她并没有让这种消极的情绪吞噬自己,因而她一边摒弃着俗世一边又努力地使自己融入俗世中。绿子附近民宅着火时,绿子半点焦急都没有,反而拿来两张坐垫、四瓶啤酒和吉他,和渡边望着团团涌起的黑烟喝起啤酒来,当渡边问绿子,这样做是否不道德时,绿子回答说:“没事儿,管它!我们早已决定对周围的事来个不屑一顾了!”由此可见,绿子通过冷漠来降低现实对自己的伤害。绿子关于爱情也非常执着,尽管知道深爱的渡边还爱着直子,还是向渡边坦白了自己的情感。绿子在和渡边的交往中也用自己身上这种天然的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作用着渡边,慢慢瓦解渡边的孤寂与消沉。也因此,渡边并没有完全被现实世界带给他的无边无际的黑暗所吞噬。绿子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发光源,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周围的人,就算遇到打击与挫折,她也没有想过用死亡去终结,而是以一如既往的乐观爽朗去直面现实、勇敢生活。绿子是生的代表,她在众多挫折面前和直子不同的是坚定地选择了生,于是尊重生命,轻视死亡,在现世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三)对渡边的略论
  渡边生活在被称为全共斗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爆发的时代。在反体制派的这种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一种思想混沌不清的境遇中。渡边也因当时学生运动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社会近况充满了无力感。又由于挚友木月的突然自杀,日语论文,内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关于人生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挫折感和丧失感。   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中种种残酷状况的渡边在学业、爱情中充满了矛盾与苦涩。虽然他并没有像他爱的人(直子、木月)那样选择死亡,但却一直以死为中心兜兜转转,背负着内心难以忍受的不安和疑惑艰难地生存。就如他在爱情中的选择一样,他既没有办法忘记绿子去全心全意地爱直子,也不能不顾直子和绿子而享受当下。在生和死的选择中他同样难以抉择。然而他在木月死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生死都是生的一部分,是命运的选择,如果被死亡选中,那么便如同木月、直子一般轻轻松松、坦坦荡荡地去接受这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如若对生的渴望超越了死亡,便尊重生命,顽强生活,像绿子一般热爱它。
  四、战后日本青年的生死观
  战前日本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作用,普遍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集体的一种责任和忠诚,是一切的终结。战后日本社会物质空前繁荣,年青一代却精神崩坏,成了消费喧嚣的现实世界的失语者。尽管人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的内心世界被物质化社会伸出的无形黑手残酷地打压、毁灭,传统的所谓真理和价值被解构了,许多在以前看来重大的意义被消解了。死亡被潜移默化成一种自由的选择,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村上春树刻意回避死亡中可怕的部分,努力把死亡塑造成为一种极其平常的行为,不管是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的死、绿子父亲的死还是最后直子的死,都让读者忘却了对死亡的恐惧,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或许流淌着悲伤,却让人觉得死亡并不是永远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个世上。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正如作者在木月死后理解到的那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我们通过生而培育了死”,“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主人公关于死并没有恐惧或者厌恶,也不认为死是一种救赎,关于死,有的是一种异样的亲近感。不管是关于小说中的登场人物还是作者所反映的二战后的青少年们来说,他们在充分尊重生的美好的同时,关于死亡的价值也是相当认同的。总而言之,战后日本青少年有着一种选择了死亡便坦然面对,选择了生存就决不放弃的尊生贵死的生死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 岸英司.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从日本人的宗教意识谈起[J].铁道师院学报,1997,(6).
  [3] 彭社芬.现代人的孤独失落与自我寻找――论《挪威的森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 曹爱华.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青年的生存状态[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
  [5] 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著作探寻[J].外国文学评论,2017,(2).
  [责任编辑:碧 瑶]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