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日语对外语言接触的产物--外来语--进行了全面考察,揭示了日语外来语各种现象是如何由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所促动的。在日语外来语探讨方面,前人虽然对外来语探讨术语的指示范围和语义结构、外来语的表记、发音、形态、句法、意义用法特征、外来语的理解等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触及到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外来语的这些现象是如何由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所促动的,因此未能认识外来语现象的本质。语言现象归根到底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解释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的反映,不弄清在背后起影响的人的普遍认知机制就不能够认清语言现象本质。这里... 引言: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日语对外语言接触的产物--外来语--进行了全面考察,揭示了日语外来语各种现象是如何由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所促动的。在日语外来语探讨方面,前人虽然对外来语探讨术语的指示范围和语义结构、外来语的表记、发音、形态、句法、意义用法特征、外来语的理解等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触及到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外来语的这些现象是如何由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所促动的,因此未能认识外来语现象的本质。语言现象归根到底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解释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的反映,不弄清在背后起影响的人的普遍认知机制就不能够认清语言现象本质。这里所说的“认知”是认知科学术语,指的是“人的思维”的全部,包括记忆、学习、语言、感情、发达、意识、相互影响、感觉知觉、运动、行为贯彻、技能、信念体系、推论、问题解决等。为了弥补前人探讨的不足,认识外来语现象的本质,本文采用了通过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来把握语言现象的“认知语言学”作为指导理论。认知语言学尽可能用人的普遍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传统语言学的探讨对象(如表记、音韵、形态、句法、意义用法、理解等)作出统一解释,其目的是揭示促动各种语言现象的人的普遍认知机制。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前人探讨中所描述的各种日语外来语现象进行了重新审视,目的是揭示外来语探讨术语的指示范围和语义结构、外来语的表记、发音、形态、句法、意义用法特征以及外来语理解成败等外来语现象是怎样由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所促动的。本文作为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日语外来语探讨的一次尝试,为日语外来语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填补了前人探讨的空白。本探讨揭示了隐藏于外来语现象最深层的人的普遍认知机制,这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外来语探讨者关于外来语现象本质的认识,并给其它语言中外来语的探讨带来启示,在实践上能加深学习者对外来语知识的心理加工,有助于日语教学中外来语的理解记忆。本探讨的中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5点。
⑴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用人的普遍认知机制“理想化认知模式”解释了外来语探讨术语“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指示范围界定所映射出的、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典型性的阶梯性,得到了以下结果:从各专家对“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指示范围的界定的不一致可以看出,既存在典型的外来语和和制英语,也存在非典型的外来语和和制英语,外来语的典型性可分为5档,和制英语的典型性可分为4档。这种典型性的阶梯性是“外来语”范畴和“和制英语”范畴的“原型效果“的体现,而这种原型效果又是由日本人关于概念“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所促动的。“外来语”范畴和“和制英语”范畴的成员,与日本人关于概念“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契合度越高,其作为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典型性就越高;反之,契合度越低,其作为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典型性就越低。此探讨结果揭示了各专家对“外来语”和“和制英语”的指示范围界定的不一致的本质。
⑵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用法依存模式理论”,用人的普遍认知机制“图式”解释了日语外来语相关表现的音声、表记、构词和搭配特征,得到了以下探讨结果:许多日语外来语的产出方式是基于从固有具体语言表现中抽出的音声、表记和构词面的图式的具体化。音声面的图式可以分为“音节相关的图式”和“重音相关的图式”这两大类,前者包括“以固有假名音节为发音单位”、“音节由固有音素组成”、“元音调和”、“连浊”、“按拼写发音”、“词长一般为2-4拍”,后者包括“高低重音”、“3拍以上的名词一般为平板型或-3型”、“特殊音节或双元音后部碰上下降区时重音核一般前移1拍”、“无声化元音碰上下降区时重音核一般前移或后移1拍”、“复合词前部平板型后部起伏型”。表记面的图式包括“前景背景分化表记”、“新音节用旧假名组合表记”、“透明化表记”和“表音汉字表记”。构词面的图式可分为“……缩略法”、“前缀X-/后缀-X表示……”、“A/B表示……的意义联系”,其中,“……缩略法”包括“前部缩略法”、“后部缩略法”、“中部缩略法”、“‘2拍/2拍’缩略法”、“词头抽出缩略法”;“前缀X-/后缀-X表示……”包括“前缀anti-表示‘反、对、抗、非’”、“后缀-ism表示‘主义’”等等;“A/B表示……的意义联系”包括“形容词A/名词B表示‘AであるB’的意义联系”、“动词A/名词B表示‘AするB(动作主),的意义联系”等等。另外,含外来语的婉转连语表现的产出方式有许多是基于从固有婉转连语表现中抽出的搭配面的图式的具体化,这些图式包括“表示发动内容的名词/机能动词=婉转表现”、“表示动作结果的名词/机能动词=婉转表现”、“表示工具的名词/机能动词=婉转表现”。此探讨结果不但揭示了外来语相关语言表现的音声、表记、构词和搭配特征的本质,而且有助于这些语言表现的理解记忆。
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用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概念化”解释了日语外来语的形式(主要是音形和表记)的生成,得出了以下探讨结果:许多日语外来语的形式是在“影像象似性”和“图样象似性”的影响下由造词者的概念化所促动的。日语外来语中所见的影像象似性继承于外语中的拟声拟态词,可分为“完全影像象似性”,和“部分影像象似性”。日语外来语中所见的图样象似性可分为“有缘性”和“同型性”。有缘性具体体现为“标记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前者主要见于近义的外来语和固有词词对,后者主要见于近义的缩略形外来语和完整形外来语词对。同型性具体体现为“形式相通反映概念化相通”和“形式相异反映概念化相异”,前者主要见于写音复合词、和制英语和通俗词源写音词,后者主要见于外来语近义词和外来二重词。此探讨结果不仅揭示了许多外来语造词方式的本质,有助于这些词的理解记忆,而且有助于外来语之间以及外来语与固有词之间的区分使用。
⑷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比喻理论”,用人的普遍认知机制“概念比喻”解释了日语外来语以及日语外来语探讨术语的内部语义结构所映射出的语义扩张,得到了以下探讨结果:日语外来语内部语义结构所映射出的语义扩张,在很多情况下是由“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概念提喻”所促动的,其中,概念隐喻可细分为“命题结构隐喻”、“类属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意象隐喻”,概念转喻可分为“基于空间联系的概念间思维转移”和“基于逻辑联系的概念间思维转移”,概念提喻可分为“下位概念向上位概念的思维转移”和“上位概念向下位概念的思维转移”。此外,日语外来语探讨术语的内部语义结构也可见到由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概念提喻所促动的语义扩张的痕迹。此探讨结果不但揭示了日语外来语以及日语外来语探讨术语的内部语义结构所映射出的语义扩张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外来语多义词的理解记忆。
⑸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用人的普遍认知机制“关联原理”解释了日语外来语意义理解的实现和失败,得到了以下探讨结果:日语外来语的语用和词汇意义能否被正确理解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外来语使用者或造词者的明示性交际行为能否被听者或读者正确解释的问题,即前者通过外来语词形所传达的语用和词汇信息能否被后者正确推定的问题。日本知识分子常用的不为大众熟悉的西洋外来语的语用意义(“此说话人教养高”)也好,各种纯粹写音词、和制合成词以及和制缩略词新词的逻辑意义也好、日本商人和官员爱用的西洋气息浓厚的外来语的感情意义(“此物很出色”)也好,这些意义能否被正确理解,取决于制约其使用者或造词者的交际行为的“最佳关联”和制约其听者或读者的“最大关联”能否一致,即取决于前者的“预想认知语境”和后者的“实际认知语境”能否一致。此探讨结果揭示了日语外来语意义理解的实现和失败的本质。 参考文献: ,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