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语境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所以英汉习语互译时,除用直译、套译和意译外,还要应用直译兼意译以及增补译法。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s) 。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关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英汉习语互译与文化语境有关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作用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作用,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作用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作用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措施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着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到:“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探讨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措施。 11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措施。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 1) 如今听见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红楼梦》) 2)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3)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 趁热打铁。
1 ,英语论文,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