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略论和再现一篇科普著作的翻译过程 ,说明一种对奈达的“意义为主,形式为次”理念的错误理解。即有人认为只要把内容翻出来了,形式就可以不管了。笔者认为 ,在翻译内容或意义为先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形式,才能更好地,多维度地再现原作氛围 ,即“神似”又“形似”地再现原文意和形。
关键词:科普  翻译过程  多维度理解
Abstract:This essay pointsout that for many, Nida’s notion of“meaning first and form second”has been misinterpreted. They believe that aslong as the meaningisconveyed, theform can be ignored. However , the present authorsargues that Nida’s“form second”doesn’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formof theoriginal can be completely ignored in the translationprocess. On the contrary, only byfollowing closely theformsor patterns of theoriginal whileprioritizing the meaningcan the true auraof theoriginal be recaptured and the meaning be relived. For illustration , a translation of apopular science article ispresented against itsoriginal for the readers’reference.
Key Words: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ng process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科普著作是指那些将深奥科学知识、原理或概念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出来的一种文学著作。这种著作的翻译往往使很多翻译工作者望而却步 ,其原因:这些科学知识的原理或概念都很复杂 ,翻译起来颇费周折 ,且读者聊聊无几。即使是原文 ,其读者也很少。本文尝试通过一个翻译实例 ,来说明科普文章的翻译过程。
K.C.Cole 是美国一位着名的科普作家 ,擅长写物理学方面的科普著作。她毕业于美国Barnard College ,是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新闻日》等大报和杂志的自由撰稿人等。另外 ,她还是世界知名科普杂志《发现》的特约撰稿人。下面这篇文章先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女作家”专栏。后来收入作者的著作集《同情的震颤 ———对物理这一生活方式之思考》。后来又被很多美国写作教材引为范文。
对外行人来说 ,科学概念常常让人云里雾里。比如 ,我们谁能说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而 ,宇宙中起影响的自然规律并不仅仅只属于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或是他们的独立王国。相反 ,这些规律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绳索 ,控制着我们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包括我们自己 。在原文中 ,作者选择了一个听起来怪诞的 ,专业化很强的物理概念 ———“熵”来解释 ,并且用活生生的例子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无处不在的因素。
“熵”是一个物理学术语 ,《现代汉语词典》1998 年版 的定义第一条不适合这篇文章 ,而第二条也没有将“熵”的“不可逆转性”点透:“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相对地讲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的解释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熵的实质就是“越来越乱”。请看其定义:“a measure of the lack of order in a system , that includes the idea that the lack of order increas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秩序的缺乏 ”。
原文作者的读者意识 sense of audience /readers 极强。这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在解释一个很多人几乎闻所未闻的物理学概念 ,而她心目中的读者是一些对科学可能一窍不通的人。后者往往对高深的科学概念敬而远之 ,甚至有抵触情绪。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采用了很多写作手法。现结合解释她的写作手法 ,同时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一些细节的处理和相应的想法。
1  内容为先 ,形式对等
在这篇科普文章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内容为先 ,形式对等。Nida 在 1964年提出了翻译的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两个概念。所谓“形式对等”即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 Nida and Taber , 1969:201 。他指出 ,翻译首先要译意:“用接受语复制出原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首先是意义对等 ,其次是文体对等。”然而很多人理解只要把内容翻出来了 ,形式就可以不管了。
按我们理解突出“意义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并不是只要翻译内容 ,就不必顾及形式了。Nida 还提出:“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 ,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他认为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黄国文也指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 ,1999 。翻译自然应当先忠实原文 ,内容为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一基础上照顾形式上的对等 ,以再现原作的气氛并以达到 Nida 所说的“翻译对等”包括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 。我们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了“内容对等为主 ,形式对等为次 ,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的思想 ,即先忠实意义 ,然后照顾形式 ,借以模仿原作的氛围和语气。下面是一些翻译中的实例及相关的说明。
2  实例说明
2.1 用原文的修辞手法 ,再现原文的氛围
这里原文第一段中的排比就可以说明这个观点的重要性。第一段中出现了近 10 个“主 / 谓 / 宾 的简单句。而且每个句子都是第一人称或是与“我”有关的人或事 my son ,my hair ,my right rear tooth 。如:my car broke down ,my refrigerator conkedout , my hair was turning gray, my typewriter was wearing out 等等。这一系列的排比充分再现了作者对“不可逆转”的无可奈何情绪和气氛 ,为了在译入语中再现这情绪和气氛 ,我们也可以尽量按照这种排比形式翻译。因为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Nida &Taber , 1969:12:200 。

1 

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