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理论的东张与西望[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西学 传统译论 辫护
  论文摘要: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译学探讨,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翻译理论探讨的对比略论,本文指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并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辫护,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译论的措施。
  一、我国翻译学探讨近况
  纵观我国当代翻译学科探讨,其呈现的特点可归纳如下:1.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翻译学,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2.翻译学探讨深受结构主义浪潮作用,各流派力图寻找出翻译学的本质,以便建立秩序,形成系统,成为指导和评价翻译实践的金科玉律。3.翻译批评探讨未成气候,探讨者倾向于把翻译批评与翻译纯理论混同一体。
  深人略论我国翻译学探讨的近况,可归纳其成因如下:1.科学主义之作用不可抗拒。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渗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容否认的是,西方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着全世界。从鲁迅那个时代开始,文人们就不断“力求新声于异邦”;此“新声”也包括西方各学科的学术探讨理论。科学主义的突出作用尤其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学转向为最。英文“结构”(struc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struere”的过去分词“structum,意思是“归纳在一起”或“使有序”(朱刚,266)威尔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翻译是一门科学的主张”(廖七一,2017:110)。他指出,翻译理论虽然“不具备控制论系统那种稳定性和绝对性”,但应在有限度上做到“现代科学理论按自然科学模式所要求的客观性,并在程序措施上不受价值观念的作用(廖七一,2017;110)。简而言之,把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翻译学探讨,就是力图总结出翻译学科的本质及其基本形态结构,以便建立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系统来指导和评价翻译实践。2.由于科学主义占主流,而近代西方翻译理论倾向于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而翻译学则是对翻译学科内部的本质规律的挖掘与重现,因此从西方理论这种由来已久的批评标准出发,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的传统译论具有浓重的泛美主义色彩,夹着“唯心主义”杂质,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翻译理论永远比不上西方的伟大。因此,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翻译学。“比如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多元翻译系统、操纵、改写、意识形态、文化转向等在中国翻译理论界中已形成一套有效的翻译理论范畴。毫无疑问,这些范畴极大地拓展了译学的探讨空间。然而,以中国语言哲学命名的一套语义系统,如文,道,气,名,实,言意论,形神论,意境,风骨等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范畴却“缺席”当代翻译理论。”(刘军平,2017;254)
  二、“西望”.视角下的翻译学走向
  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翻译学探讨成果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西望”的视角下,有积极吸收者,有积极参照者,也有照搬者,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不少学者能对西方理论浪潮进行理性的批判反思。不能否认,西方翻译学成果的大量引进和吸收促进了我国翻译探讨之广度和深度得以突破性发展,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种种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探讨成果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如同‘盲人摸象’,每一种理论流派所认识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片面性,揭示的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方面,难以深刻地反映翻译活动的全貌”(张柏然,许均,2017:5)。许渊冲先生就鲜明指出“中国学派提出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和音乐原理一样也是艺术,并且和模糊数学结合,提出文学翻译的公式是:1/12。西方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科学,探讨翻译的理论更是科学,他们提出的对等论可以公式化为1/1=20”香港也有学者鲜明地指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人主’中国的翻译探讨,把这种单一而万能的标准制定得更加‘科学化’,也更加‘机械化’,于是在这条‘死胡同’里越走越远了。”(张南峰,2017:16)
  三、为中国传统译论辩护
  中国传统译论以“翻译艺术论”为主线见长。中国传统译论始于“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渐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简而言之,中国传统译论可用一条线来归纳其发展的脉络,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刘亦庆先生虽然旗帜鲜明地主张“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但他对传统译的批评可以说道出了普遍的想法,并得到普遍的附和:“传统翻译美学在立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学的措施,重直感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略论;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探讨。传统翻译美学与传统的风格学一样,倾向于使用印象性术语,如‘直质’、‘婉丽’、‘清雅等等,讲求意会,不尚言传,强调所谓‘悟性’。……缺点是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内涵流变,缺乏明确的科学界说,难以厘定规范,确定美学范畴。……结果是,英语论文网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界说和规范,就难免掺杂唯心主义的杂质。”(刘毖  庆,2017:221)
  从中西译学的对比可看出,西方译学的“科学性”使其处于不容否定的地位,而中国传统译学的“非科学性”使其无法人主该领域的主流。因此,首先我们要辟除对西学的“泛科学性”的迷信。
  (一)理论之哲学渊源
  从哲学渊源来看,西方哲学注重于生命的外向价值,讲求“知物”,认识物的存在本性,所以他们就着重发挥了“理性”的认知功能,发展了知识论的对象意识,由此形成了“存在论”形态的哲学。“本体论这种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按照人的本性、按照生命的本性,而是按照物种的本性来看待世界的存在,包括人在内。这样就形成了西方没有生命的观念或者缺乏生命的理论,如后来的哲学家尼采所说,它把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
  中国传统译论的范畴大多是通过“原物比类”而非演绎推理上升为普遍性的行上范畴。中国哲学本体论之生成并非依赖于对外在时间的理解来实现,而是依靠内城外推,立足于自己内心的原始体验,即所谓“诚”与“尽心”等内修方式。金岳霖先生在1943年曾言道,“中国哲学没有打扮出理智(指依照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款式,也没有受到这种款式的累赘和闷气。”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