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性比较及其启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翻译流派;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西方当代翻译理论;异同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异同性比较入手,从其异同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异同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异同性比较探讨,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异同的原因探索
  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略论:
  第一、历史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英语论文题目,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略论。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探讨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著作。
  二、中西译论异同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西方翻译理论意识的异同。西方的理论探讨有着很强的广度和深度,是多维度、立体式发展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同一理论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英语论文,如操纵派、文化派、多元系统派则跟翻译探讨学派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翻译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加之中国人务实、重实践、讲究实用的社会心理,使得理论探讨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不同。西方翻译标准大多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科学传统使得他们的译论容易形成流派和体系。如纽马克的标准属于语言学派,奈达以信息论、符号学为理论基础。而我国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但我国翻译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
  第三,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中西方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探讨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出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译理论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中国的传统译论注重于实用性,关注翻译理论是否有实际的影响,能否指导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中国传统译论相比,西方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他们认为重点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