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加强对地名的规范管理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文章以武汉地名为探讨对象,归纳出武汉地名的四种结构形式,即“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并概括出武汉地名的六种命名措施:说明法、借词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并对武汉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地名 结构方式 命名措施 地域文化
   地名是一定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简单地说,也就是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名称构成了地名的两大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曾说“文化既包括显性式样又包括隐性式样”,地名也就是隐性式样和显性式样的综合体。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复杂的地名现象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外部也就是地名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形式及结构形式,是作为地名的显性形态而存在的;地名系统的内部主要由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生活发生关系的多种因素构成,是地名的隐性内涵。地名的显性形态是隐性内涵的外化,要受到隐性内涵的种种限制、规约;同时通过对地名的显性形态进行描写、略论,可以较准确地把握隐含在其背后的种种观念,从而揭示地名与文化的深刻联系。
  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联系与层次,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7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略论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英语论文范文,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联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
  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
  1.“专名/通名”型
  1.1.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
  (1)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专名由单纯词构成,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
  (2)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动词次之,形容词的数量最少。
  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
  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
  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
  (3)词组作专名:
  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
  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
  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
  d.并列结构:武汉法国街、东风阳光城、湖北东湖大厦
  e.数量结构:一一六街、一二一街、二七花园、八一路
  1.2.专名为复杂的结构类型
  这种结构的完整形式为“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作为一个整体转化为另一个新地名的专名部分,原通名的指类功能消失,附加其他通名形成“转类地名”,原地名多为路标性地理实体,新地名在其附近。如金珠港湾、莲溪寺路、团结村路、解放公园路等。
  2.“专名”型
  一个地名中只有专名成分,省略了通名部分,一般来说是种不完整的地名形态。近年来由于人们为包装产品求新求异,英语论文题目,使得这种地名迅速增加,常见于各种楼盘、公寓的名称中。这类地名多为四音节词,且“2/2”型要远多于“1/3”或“3/1”,赵元任略论原因为3/1的3多为2/1或1/2,仍能造成2/2的效果。如银湖翡翠、山水星辰、华城新都、澜花语岸等。
  3.附加型
  附加型是指把表数字、方位、大小新旧等性质的语素粘附在通名或某一专名及原地名前。附加语素起定位影响,位置不定,一般分前置、后置两种类型。其中较能产的附加成分是表方位的“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及表性质的“大、小、老、新”。如西港、东港、东湖、老北湖、小洪山、大郭湾等。
  4.多层结构型
  一般多为“专名/通名/专名/通名”,由“专名/通名”型叠加而成,前后两个“专名/通名”分别表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地段,这是应地理实体数目增加的需要,在原地名基础上增加区别项的结构形式。如四官殿仁海路、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中华路汉阳门、蔡甸三眼桥等。
  二.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征意义
  地名的命名方式是指造出、发展出地名的途径,是对地名的扩充方式在纵向平面的动态考察。通过语料略论,我们归纳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说明法、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地名的意义主要包括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基本意义主要是指地理实体的类型、方位、范围等;附加意义包括特征意义和隐含意义,特征意义指该地的自然景观、经济文化背景、历史人物事件等,隐含意义指人们在命名地名时对该地的认识及寄寓的愿望。
  1.说明法
  说明法是指大量地名通过其命名方式可以立知其命名意义,或是表明地理位置起到标记影响,或说名该聚落地居民的姓氏,或说明该地盛产的资源或曾作为生产、商贸交流、宗教祭祀场所的历史背景。该措施在武汉地名中应用最广。
  1.1说明地理方位
  地名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与地理位置、方位无法解开的渊源联系,地名最为突出的功能即为标记影响。在武汉地名中有许多这种以地理方位命名以说明地理位置的例子,如“沿江大道、拦江路”标明在长江边上,洲尾街、洋湖大道、堤后街、上堤前街等均属此类。
  1.2说明人口姓氏及来源
  在古代常常人的姓氏得源于地名,如古代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等。据清代黄本骥《姓氏解纷》中收单、复姓3795个,按照书中解释约有一半以上的姓氏是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现代地名也有以古封国、古村镇来命名的,如湖北随州市(春秋随国)、鄂州市(楚鄂王封地)、樊城(古代樊国)等县市的得名。但后世往往出现地因居于其地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这多与氏族的迁徙有关。这种命名方式在武汉的聚落名中最为常见,如马家庄、陈家湾、熊家台、徐家棚等,反映的是最初驻足该地始建村民的姓氏。再如很多聚落往往包含两个姓氏,如乔木湾、程杨湾、尤李村等,反映的则是该聚落主要的姓氏包括两大家族。
  1.3说明手工业、商贸发展、宗教建筑
  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洋油坊、打扣巷说明这些地名曾经作为手工业生产基地兴盛一时;再如高坡店、叶麻店、十里铺、孟家铺、张家铺这些通名为“店”、“铺”的地名反映该地曾作为商贸集市而存在;再如火官庙、龙王庙、长春观、四官殿、青菱寺、归元寺则折射出该地曾经、现在作为宗教场所的信息。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