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设现象复杂,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语义预设同特定的词语、语法结构密切相关。语用预设与说话者、言语行为和语境息息相关,是说话者的预设或语境预设。预设既是语义现象又是语用现象,两者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关键词: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语义学;语用学 一、预设问题的开始 关于预设的探讨始于哲学领域,哲学家们关注的是指称和指称词语的性质。当我们表达“Jane has four tickets for the football match”以及它的否定“Jane doesn’t have four tickets for the football match”时,如果命题“Jane exists”都成立,那么它们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弗莱格(Gottlob Frege)可能是第一个使用presupposition来描述句子之间的这种逻辑联系的。他在《论意义和指称》中提出预设是一个命题肯定与它的否定都保留的东西。他认为,当事情被断言,那么说话者所使用的简单或专有名词是有实质意义的,即实际对应存在其实体。如果实体不存在就是“预设失败”(Presupposition Failure),是不完美的语言。 1905年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文章《论所指》中指出,处于句子主语位置的词可能有所指,也可能无所指,都是有意义的。他指出句子主语有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之分。像句子“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从逻辑联系角度来看,其主谓联系明显不成立。因为现在法国根本就没有国王,这个句子是假命题。同时他认为该句子的否定形式“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不是Frege理解的那么简单。他强调由于否定范围的不确定性,可以形成两种理解:“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 he had a full head of hair.”和 “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 there is no king of France”。 罗素的观点在1950年遭到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的强烈反对。1952年他给预设下的定义是“如果S’是S具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时,S预设S’。”斯特劳森认为句子像“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斯特劳森使用“wise”而不是“bald”)包含了一个预设“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以及一个断言“he is wise”,他认为预设和断言是两个相互补充的概念。他批判罗素混淆了预设和断言的区别,错误地以为“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包含了两个断言,即“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king of France”和“Whoever is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因此他认为,如果The king of France这个人不存在的话,“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有无真值的问题并不存在。 直到现在学者尚未放弃对预设的探讨。有关预设的观点众多,基南(1971)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存在两种完全不同,彼此独立的预设: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可以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但它们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完全不同的。 二、有关语义预设的研讨 语义预设是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略论预设的,它与特定的词、短语、语法结构等等有关。这些产生预设的语义特征,称之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卡图南(Kartunnen)总结了31种预设触发语,其涉及大部分的语义预设现象。例如: Mary’s children are asleep.预设:Mary has children. Tom Hanks has stopped beating his wife.预设:Tom Hanks beat his wife before. If you had told me about it, I would not have criticized you.(预设:You didn’t tell me about it. It was Tiffany who broke that vase.预设:Someone broke that vase. While Cindy is reading English, her brother entered the room.预设:Cindy is reading English. 例题中Tom Hanks has stopped beating his wife,其中动词stop引导出预设“Tom Hanks beat his wife before”。虽然他现在不这么做了,但是我们知道他以前打过他老婆,还有可能是经常打老婆。利用某些语法结构导出预设的,如分裂结构、所有格、主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等等。像“It was Tiffany who broke that vase”中“It was…who…”结构引出预设“Someone broke that vase”。Karttunen (1973)着手处理复杂的复合句的预设问题。总的来说相对而言,语义预设是永恒的,独立于语境的,它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具有明显的语义特征。 列文森(Levinson)提出了如下定义: A sentence A semantically presupposes a sentence B if:(a)A B(b)~AB (1983:175)。 简单地说,如果在语义上句子A或它的否定都能使句子B成立,那么句子B就是预设。从这个角度来看,预设是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学者们一般把“否定测试”作为鉴别和定义预设的主要标准。在现实中,有些预设现象无论是从语义学还是从逻辑学上都无法得到另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它们还与非语言因素有关。 三、有关语用预设的研讨 不同于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试图从语境,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信仰、背景知识、心理状态等角度来略论预设。语用学理论认为预设是说话者、言语、命题和语境之间的联系,因而语用预设可以认为是说话者的预设或语境预设。其实语用预设理论依赖于弗莱格-斯特劳森的观点。斯特劳森认为预设是说话者而不是语言表达本身有所指,是人利用语言进行所指。(Chapman,2017:60-61)。1974年Stalnaker在其发表的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中明确提出预设(Presupposition)具有语用性质,进而语义预设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向语用预设探讨的过渡。越来越多的语言爱好者和探讨者开始探讨语用预设。尽管各个学派对语用预设的看法各异,但是归结起来有如下共同点: 第一,语用预设是说话者陈述观点时做出的假设或前提条件。 牛津英语词典(1988:1357)中给预设的定义是“预设是你认为正确的、并且使用在你所表述观点开头部分未经证实过的事实”。Stalnaker认为,当说话者假设或相信P,或假设和相信他的听话人假设和相信P,或假设和相信他的听话人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设想或相信这些设想时,A的命题P就是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一个语用预设。同时他认为首先是人,英语论文,而不是句子、命题或言语行为有或产生预设。语用预设是说话者陈述观点时做出的假设,是说话者在表述观点时,对听话者状态的假设。简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设是说话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例如: X:Are you going to the UME tonight? Y:Yes,and Mark will go with me. 在这个对话里有至少以下几个预设:X和Y都知道the UME是广州国际电影城,有一部现在正在热播的电影,电影播放的时间以及Mark是何人。像这种预设是言语片段以外的信息提供的,不过这些预设从对话本身是很难推理出来。如果Y不知道the UME的话,谈话也不会这么顺利地发展下去。 有时,说话者表现得好像某些命题是和听话者的已知信息,即使他知道并非如此。此时说话者的意图是想要间接的表达一个命题,并且通过预设的办法以至听者能够接受他间接表达的信息。这时预设就作为陈述观点的前提条件或前提依据而存在。例如: 1 ,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