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因为此类知识的缺失会造成语义真空。旨在研讨这一现象对翻译的连贯理解所造成的作用。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关键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跨文化交流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由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而获得填充,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翻译中却变得非常刺手。因为,由于文化的异同,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原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不经译者适当补偿,留给译文读者的便往往是意义真空或语义疑团;而补偿过量又会损害原文的含蓄性和简洁美。为了使缺省补偿尽可能地不作用原文的语用目的和修辞效果,有必要先弄清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然后讨论其翻译策略。
  1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这样才可以省去一些双方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 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探讨表明,知识在人的记忆中是以一个个块(chunks)的方式贮存起来的,这种块状结构就是图式(schema),即某种概念在长期记忆中的贮存形式。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概念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也就是该空位被填上了一个填充项(filler)。当这些空位都被填满时,大脑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例如,当我们收到“饭店”这一信息时,我们的记忆模块上的“饭店图式”中就会自上而下(top瞕own)地搜索到“餐桌”、“餐椅”等空位填充项;而当我们输入某一填充项 “餐桌”时,记忆搜索功能也能自下而上(bottom瞮p)地搜索到其他空位甚至整个图式,即“饭店图式”(Brown Yule, 1983)。
  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都有具有对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的知识。因此在交际中,他们一般都不会将有关图式的所有信息全部输出,而往往只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择重点或典型而用。关于那些交际双方不言自明的内容,则往往省略。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英语论文,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属于情境缺省。语境缺省的内容可以在语篇内搜索,但文化缺省的内容则往往在篇内找不到答案。因为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al瞫pecific)交际现象。因此,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就无法把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关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semantic coherence)和情境连贯(situational coherence)。比如下面一段来自生活的对话:
   A:你们家今年炸圆子吗?
  B:炸!不炸就没气氛了。
  这段对话是春节前夕发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几乎家家过年都要炸圆子。这一文化习俗对当地交际双方来说不言自明:当B听到A的话时,他的认知系统就会激活理解对方话语所需的空位:“过年”、“家家户户都炸圆子”等等。于是,B以与A共有的背景知识为中介,实现了与A所期待的交际目的,A与B的话语意义也因此而形成了连贯。但如果A对外国游客说这样的话,由于A的语用前提不能为对方所认同,A便无法获得连贯性交际,这一话题的交际也就无法连贯地进行下去。
  作者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他的交际对象就是读者。作者写作时一般都会了解自己意向读者(intended reader)知识结构,尤其对其文化经验,都有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关于一些作者认为与读者共有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阅读)中根据语篇中某些信号的提示(cue),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图式。这样,语篇内外的连贯一旦建立,语篇内各元素之间原本模糊的联系也就符合认知逻辑的连贯联系所取代,语篇也就获得了连贯性的理解(coherent comprehension)。
  文化缺省与语义省略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连贯功能。二者的差别在于省略式衔接中的被省略部分在语篇内,这些空位的填充项都可以在语篇内查到,接受者一般仅凭阅读过程中的短期记忆即可迅速建立起连贯。而文化缺省所省略的内容则通常不在语篇内,也不在语篇外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中,英语论文题目,而是通过接受者长期记忆或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中的具体的文化图式原型来建立连贯联系的。接受者对某一文化现象了解的充分,他记忆中的图式原型就越完整,其空位填充能力也就越强。例如,
   As a clergyman, moreover, I feel it my duty to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blessing of peace in all families within the reach of my influence; ……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瞓ranch.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中的“olive瞓ranch(橄榄枝)”究竟何意?在硕士生和本科生两个群体中作了个小调查:其中硕士生答对人数为5人,正确率为71%;而本科生答对人数为5 人,正确率为36%。问卷中的三个选项分别是“出于礼貌”、“用于致歉”和“祈求和平”,最佳选择应是“祈求和平”。调查对象中,有的以为说话人要送橄榄枝,有的以为此举意在表示道歉,有的则根本不知道。这一调查表明,本科生读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有限;而大多数硕士生则知道,在“橄榄枝”西方文化中象征“和平”。这表明橄榄枝这一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基本被中国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所接受。于是,他们在碰到这一词语时,贮存在长期记忆中有关“橄榄枝”的知识就会恢复,记忆模块中的信息加工机制(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便自动搜索到其填充项“和平”;再经过语境加工,最后获得语境意义。从修辞角度来看,“橄榄枝”是喻体(vehicle),本体(tenor)是“和平”,表达时喻体出现,本体缺省。在语篇理解中,喻体本身作为一种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的信号会激活有关“橄榄枝”的图式,从而完成语义连贯的过程。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