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们相互之间如何达成正确理解是语言学转向后西方哲学的重大问题,戴维森从错误表达达成正确理解这一极端情况出发,从其内容与形式略论了理解所必需具备的核心环节:交流,而不是约定,直击了语言是语言共同体的约定的日常理解。这将有助于理论界进一步深入研讨语言的本质,推进语言学探讨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误用;约定;前理论;后理论 语言学转向后的西方哲学中,探讨者对通过语言人们如何达成理解这一问题争论甚多。欧陆一系的解释学理论所着重探讨的是这一问题,英美一系于此也不遗余力。而两者在国内学术界所处地位却泾渭分明,前者的介绍与探讨连篇累牍,而后者却鲜有着述。揭开英美解释学中可与伽达默尔相匹肩的唐纳德·戴维森的思想之一角,求教方家。 戴维森的思想是围绕彻底解释这一图景展开的,他认为交流中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种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语言,即句子与其意义的约定集合。就戴维森的该拒绝及其建构的语言交流模式疏导出他的交流理论。 1 荒岛模型与语言误用 关于约定的拒绝,戴维森首先是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的。戴维森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模型来拒绝看似语言交流所必需的约定。在这一模型中,他假设两个没有公共语言的人被一起弃置于一个荒岛,而没有公共语言这一点在准则上并不会阻碍他们的交流:当其中一个人使用句子的时候,另一个能够理解说话者的意义。这一模型显示,在不知道对方的语言也没有共享句子意义约定的时候,正确理解仍然可以达成。因此,如果语言被看作句子解释的约定归属,那么它就不是交流所必须的。由此,戴维森拒绝了作为约定的语言。 在戴维森的这个彻底解释理论的标准模型中实质出现的只有交流的双方:说话者和解释者。这一思路他通过其师奎因继承自维特根斯坦,这种荒岛模型有助于我们摒弃一些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貌似所必需的因素,但是,这同时页带来一个问题:该模型是否适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如果不适用,那么,戴维森关于约定的拒绝就是失败的,因此,他力图把这一模型转入日常生活,因为“解释的难题不仅是对另外一种语言而言的,而且是对同一种语言而言的” 。他通过处理语言误用来展示其关于约定拒绝的合理性,语言误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荒岛模型。 语言误用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显然预设了标准用法的存在,但这仅是一种假象,语言误用所揭示的是那些用约定无法说明的现象:在语言误用时我们依旧能够达成理解或解释。词语的约定使用正是许多哲学家或语言学家所设想的语言的标准状态,但这种状态是必需的吗?当讨论这个的问题时候,我们仍然无法脱离语言,但是此时所讨论的应当是语言的描述,也就是说此时的讨论与讨论所使用的语言来说是一种二阶联系。或者,我们不使用语言误用这样一个容易引起混乱的词语,而直接用不涉及约定的方式来描述它所指的现象:有些人有时候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与其他人使用时的或者与他从前使用时的意义不一样等,显然也能够消除对标准用法的虚假预设。 2 “前理论”与“后理论” 为了避免关于语言一词的使用,戴维森使用了两个新概念“前理论”和“后理论”来说明解释。前理论包括交流者带入解释的一切,比如对说话者信念和愿望的信念,对说话者实际使用句子传达内容的预期,等等。当说话者说话时,解释者用他的前理论来形成后理论。后理论是按照好意准则对说话者目前所说的实际解释。在最常见的环境中,前理论和后理论或多或少是一样的。这就是戴维森所理解的说话者的语言。戴维森喜欢强调词语误用,因为,虽然它们可能构成问题,英语毕业论文,却没有一个对解释理论真的构成挑战。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语法错误,仅与前理论相关;而给出意义的是后理论,它并不参照判定这些现象为错误的约定。在实践上,戴维森并不拒绝约定的影响。“我们没有时间、耐心或者机会为每个说话者发展出一个的新解释理论” 但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彻底解释,约定就不是必要的。当我们形成后理论,我们实际上也就解释了人们的语言或者话语。约定虽然有着实用的价值,但并不是解释和交流的在其本质上所必需的。 对约定的拒绝实际上也就拒绝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设想” 的语言,这是令人震惊的论断。所以它的首次发表就与其批评共同付印。一开始它就遭遇了各方面的责难。 1 ,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