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倾向之一:把语言技能的训练等同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如今,不少人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仅仅理解为课堂上机械背诵对话的口头练习,误以为准确无误地背诵出课文对话的内容就是交际法的成功应用。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所谓的 “对话”,往往只是机械的朗读或背诵“活动”,说得精确点,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再现”。笔者在参加一次小学英语观摩课时,曾目睹了这样一个对话活动:学生与学生进行 “母子俩”的对话练习,一学生说:“”两位学生对答如流,英语论文范文,语句流畅,精确无比。代写硕士毕业论文对话结束后,自然得到了教师的一番夸奖。然而,笔者却注意到,对话结束时——— “妈妈”手里仍拿着苹果,“儿子”并未得到自己想要的苹果。这种对话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仅仅扮演了背诵的机器,语言能力何以生成呢? 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交际法,就需要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实际意义且目标明确的活动。活动最好以话题或任务为主线,使之具有可参与性和适度的挑战性 ; 指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应用所学语言,进而达成语言意义的主动建构。不良倾向之二:精讲多练,课堂教学中输入的语言信息越少越好。实际上,“精讲多练”与 “课堂教学输入信息的多少”是两个问题,二者并不矛盾。当前,一些教师对此理解有误。他们认为,教师讲的越少,信息输入的越少,就越符合 “精讲多练”的教学准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重复着教材里有限的内容,不敢超越教材,不敢对教材加以重组和改造,担心过多过杂的信息输入会作用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其实,教材中的句子过于简化和结构化,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信息往往成了孤立的语言片断,难以进入长时记忆之中,很快被遗忘。语言习得理论证明,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理解的多于表达的、输入的多于输出的、听懂的多于会说的,二者始终无法同步。因为儿童学语言的过程有一段潜伏期或沉默期的,他们对“可理解性的输入”不是马上进行模仿或表达,而是不断的将其内化,然后 “创造性”地输出。正如克拉申所说,流利的语言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自己出现的。因此,外语学习完全可以 “泛而杂”,让儿童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材料,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孩子就会尽可能多地吸收相应的信息。 以兴趣为主线来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确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但如果缺乏认知的支撑,它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快会枯竭、衰退,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持久的促进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表层性的诱因刺激将逐渐丧失其吸引力。兴趣的保持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依靠卓有成效的教学艺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如此,才可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