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准则》[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准则》---------英语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本文旨在应用系统综合措施论对各语言教学流派进行综合略论,“整体优化”,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交往活动圈内的生活体验、生理及心理特征,结合语言学教学理论、英语教育论文心理学认知理论、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山东师大附小英语教学实践,探究小学英语教学的准则及措施。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准则;措施
1.0引言
目前流行的小学英语教学法各流派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评判孰优孰劣,更不能不加略论生搬硬套。英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世界,走进儿童的世界,并帮助他们动手、动脑、思考与创造,从而使其世界更为丰富、充盈。早期英语教育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颇有裨益,但由于儿童年龄小,经验少,各方面都不成熟,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讲求科学的措施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0教学准则及措施
笔者认为,小学初级阶段英语教学应抛弃古老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情感为主线,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因而,笔者试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准则,并阐述了五个准则的理论基础及准则的具体应用措施。
2.1揉趣味性准则于教学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究,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关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探讨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影响。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作用。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准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影响。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究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也就是米切尔所说的引发兴趣: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游戏是引起直接兴趣的手段之一,较受小学生欢迎的趣味游戏有快速反应、歌曲、歌谣、竞赛评比、角色扮演等。例如学习杨敏主编的《英语》义务教育小学课本(第二册)第八单元课文“水果”的英文表达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实物模型、各种玩具等,这样便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上课一开始,教师拿出苹果、桃子、梨子、香蕉等实物及其逼真的模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直接兴趣便产生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由活动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兴趣。任何事物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会引起我们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间接兴趣来维持这个过程。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对自己没见过或不知道的东西问个不停,这就需要教师以认真的态度满足儿童的这种好奇心,使之得到成就感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教师积极引导并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这个事物,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培养间接兴趣的最好措施。
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影响。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样,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课程学习上。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教师的激励方式也多种多样,物质奖励、荣誉奖励、情感激励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使之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实践、体验成功,从而有了信心和成就感,因而就又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又来源于兴趣。兴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兴趣是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2揉交际性准则于教学
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二是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1965年,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一书中,乔姆斯基把能力(competence)和表现(performance)两个概念引入了语言学探讨。按乔姆斯基的解释,“能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知识,而“表现”则指具体情境中语言的实际应用。海姆斯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语言规则的知识,而且还获得语言在社交中使用的规则。按他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那他就应该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话和不讲什么话。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能识辨、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即懂得形式上的可能性。比如说,知道I went going home是错误的,并能讲或写出I went to go home;2)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行性。
比如,知道某个句子是合乎语法的,但几乎没有人会这样讲,即不可行;3)能在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言。有些话在语法上是可能的,在实施上也是可行的,但在语境上不得体;4)知道某些话语是否可在实际上做出来。有些话语形式上是可能的,也是可行和得体的,但在现实生活里,却没有人那样说。海姆斯对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在语言学界和运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直接作用到外语教学目的的制定。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则支持交际互动的观点。他认为,“母语以及外语学习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自我与他人的连续不断的交流。”以下是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中对语言的主要功能的叙述:1)工具功能:用语言获取他物;2)调节功能: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3)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4)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5)启发功能:用语言学习和发现;6)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7)描述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对教学方面的启发是不容忽视的。在揉交际准则于教学时,集思广益性活动就体现了互动功能、启发功能和描述功能。竞猜游戏活动则体现了互动功能、工具功能、想象功能和启发功能等。
俄罗斯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了高质量的交往互动,他认为在成人引导下的互动优于自身同龄人的互动。
我们认为,交际性教学可采用的主要形式有:师生自由对话(free talk);同龄人两人一组对话(peer work);多角色对话(group work)。主要措施:1)集思广益性活动交际。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计划,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如讨论外出野营需带的5件物品时,学生先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最后,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