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我效能感理论
1977 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Bandura,1977: 191-215)在以往的探讨中,人们探讨的中心在于知识的获取或者是行为的反应类型,往往忽视中间的影响过程。传统解释行为方式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影响;另一种是强调外部因素对行为方式的作用影响。鉴于这两种理论存在的缺陷,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准确地预测行为,它必须能正确地说明作用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引起行为变化的中介机制(唐卫海等,1996: 30-35)。人们获取知识以及对行为产生反应,中间必然存在相应的动机过程,即动机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这一动机过程,对人们行为的选择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选择的方向和结果。但是,由于它隐藏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心理因素的作用,同时,环境也起着重要影响。行为的选择,是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一方影响于另一方的单线方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是动机理论的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也是人们动机的中心机制。
2.1.2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
2.1.2.1 自我效能感
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作出了不同的解读。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书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中国科学院心理探讨所的张鼎坤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张鼎昆等,1999: 39)。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它包括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本文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所能达到结果的效能预期。人们的行为受到两种因素的作用,常见的是结果预期,即所实施的行为能否达到期待中的结果。另一种,则是对结果的期望,英语论文,也就是效能预期。即关于自己能否达成一定结果的能力判断。简而言之,也就是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预期的结果。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判断。
第三章 调查与略论.............. 20-25
3.1 问卷的编制.............. 20
3.2 测试对象 ..............20-21
3.3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调查结果.............. 21-25
第四章 干预实验.............. 25-33
4.1 提高初一英语学优生英语自..............25-28
4.2 提高初一英语学困生英语自.............. 28-31
4.3 实验结果略论 ..............3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