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教学》------英语论文资料库
Abstract: Dur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ome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s useful for the students to train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teaching of English; culture [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方文化异同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 一、交际文化与文化异同 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英语教学论文假如说不了解知识文化还可以交际,而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作用交际,因而它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是与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原则以及人情世态等密不可分的。 受两种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常常发生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存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异同,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异同。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应用英语进行国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包括中小学英语教学在内的整个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交际文化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即日常套语的应用,如社交应酬方面的客套话,打招呼、告别、致谢、邀请、拒绝、求助、询问、寒暄等和人际联系方面的称谓、礼貌用语等;二是对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和应用,如敬语、谦词、禁忌语、委婉语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交际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训练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授。 二、初中英语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在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无论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那么,初中阶段英语交际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那么,一般认为在初级阶段应介绍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英汉文化异同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应用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寒暄、告别、祝贺等方面,它们具有不同的模式和表达方式。假如学生不了解以上诸方面的文化异同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就会造成语用失误,作用日常生活交往的顺利进行。 1. 称呼。 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作用交际效果。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中国人往往用“大哥”、“二姐”、“三婶”、“四姨”、“张大伯”之类,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Mother、Grandpa、Grandma、Aunt、Uncle,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要避免使用中国人当作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也不可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称为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为Aunt Nurs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在称呼非亲属联系方面,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称呼比较复杂,比如老王、李奶奶、何部长、司机同志。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将职务、职业用于称呼,只有少数例外,如Doctor、Judge、Governor和Mayor、Professor等,而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如Captain Johnson。关于一般教师,英语不能称之为Teacher Li,因Teacher是职业的名称,译为汉语为教师而非老师。初一英语课文一开始即出现“My name is Jim Green.”的交际用语,这时候教师应补充解释汉英语姓名构成之区别。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比如Tom、Michael、Jane等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 2. 问候语和告别语。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除像英语里的问候语“你好”、“你早”外,最常用的是“上哪儿去了?”“吃了吗?”这样的招呼若用英语直译出来的话,则会使用英语作为母语的外国人感到不快,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Where have you been?”均属私事,别人没有必要打听。他们的内心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而“Have you eaten up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们可能理解为:“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听到此话后会不高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不是没有钱呀!”中国人告别时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走好!”或“慢慢骑”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这会使用英语的人听了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慢慢走?快点走就不礼貌了吗?”在此场合,主人说声:“Thank you for coming.”或“We’ve had a nice time with you.”就很得体。 3. 礼貌用语。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可以说是礼貌语很发达的一种语言。汉语里有“谢谢”、“对不起”、“请”等等,英语里有“Thank you”,“Please”,“I’m sorry”,“Excuse me”等等,汉语里的“谢谢”和英语里的“Thank you”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 中国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一般比较坦率,他们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该接受;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如果像西方人那样直接接受对方的赞美,人们会认为你很傲气或缺乏教养。所以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总是说“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呢”、“还差得远呢”。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No,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至于说到和“Please”的对应字“请”时,应注意有些场合不宜用“Please”。如请人先进门或先上车不说“Please”,而一般说“After you”。餐桌上请人吃饭、菜喝酒,则用“Help your self”(请自便);请客人多吃点也不说“please eat more”,而说“Would you like a littlemore?” 4. 禁忌语。 按照语言学家沃尔豪德的定义,禁忌语是特定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不赞成的一种措施。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标准。以英语国家广泛认同的Privacy(隐私)的问题为例,《美国旅游便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私人问题在甲国可以提出来,但在乙国则不应该谈。比方说,‘美国人可能会问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有几个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没有假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纯粹的私人问题。……请你明白,因这些话的本意,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