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阅读训练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做基础,那种浅尝辄止、一蹴而就的措施是行不通的。阅读材料的体裁,应避免单一化,记叙文、说明文、运用文、议论文应广泛涉猎,题材应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表格形式的略论调查等内容。只有各种体裁、题材都熟悉了,才能摸清外语文章的特点,阅读能力才能相应地提高。 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看,不出声地读。当然,朗读在外语学习中举足轻重,但那是学课文的措施,只用于精读。这里所谈的阅读主要指泛读,要求速度快,效率高,出声就会作用阅读速度。有的同学阅读时喜欢一句一句地译成汉语.那就更慢了。翻译太耽误时间,遇到生词或不好理解的地方,要学会跳过去,先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大概的意思。如果需要了解细节,回头再慢慢琢磨,不必要时就可跳过去。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2)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目了然。为了培养一目了然的习惯,阅读开始时宁可放慢,千万避免求快而匆忙读过。由于句义不清而又回头一遍一遍地读,那样不仅费时,而且会形成不好的阅读习惯。 (3)要学会抓关键句。说明文和议论文体裁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有关键句,而且大多位于每段开头(少数情况位于段落末尾或中间),这时也许只细读开头和结尾,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因此能否抓住阅读材料的关键句,也是能否理解阅读材料、把握文章中心的关键。 (4)要学会人、地代名。阅读文章中经常遇到一些外国人名、地名,这些名词在试卷中一般不加注释。它们既难读又难记。这时,可用一两个大写字母写在它们底下代替它们。如用G代替Georgia,W.S代表William Shakespeare;用W.D.C代表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这样,一是醒目,查找有关人、地的信息时方便好找;二是省时,当必须反复阅读或比较时,不必再为读人名、地名而耗费过多的时间。 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技能和技巧,让他们学会学习。 (一)有意设问,摸清脉络。在速读全文时可以用“WH”(Who,Where,When,What,Why,How)有意设问。即何人何时何地何原因发生了何事?事情发展和结果怎样?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从而顺藤摸瓜,理清思路,达到阅读目的。 (二)辨析过渡词。阅读材料中的过渡词有如道路上的路标。路标为我们提示哪里有岔道、急弯以及路面状况;过渡词语帮我们遵循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理解。转折词语可能是单词,也可能是短语,它能提示我们作者何时何处从一个想法向另一个想法过渡,或者何时改变思维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