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随着中学英语新课改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整体面貌较以往有了巨大改观,课堂更加活跃了,教学更贴近生活了,学生主体性受到重视了。然而,尽管新课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有着极大的联系,如何尽快走出误区摆脱困扰,是中学英语新课改最终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本文将集中讨论三个较具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及应对策略。 误区之一:学生上课不够积极,任务型教学很难真正落实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贴近实际生活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使学生“从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学会“用语言做事”,其初衷是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但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反映:尽管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些任务活动,但积极响应者总是寥寥无几,这些学生通常是班上英语较好的几个“活跃分子”,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更是缺乏个人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差、兴奋程度低,甚至会产生较重的临场心理负担。这样的近况与任务型教学所期望的学生参与程度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不少教师抱怨我们学生上课很被动、不积极,认为新课改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不适合中国学生,很难真正开展起来。加上我国中学的班级多是班大组多,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活动遭“冷遇”的尴尬局面,不得不有意识降低任务的难度以迎合多数学生怕出错的心理。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活动却无法体现合理的信息差,教学陷入低效重复,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应有的锤炼,任务活动趋于表演化。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要了解其教学对象的学习风格。中国学生的整体学习风格表现为沉思型,持有这类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轻易表露情绪,即使内心早已翻江倒海,但表面上仍会表现得风平浪静。遇到问题时表现得谨慎仔细、考虑周详,一般不急于回答问题或得出结论,倾向于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复思量、论证,直到具备较大把握。这也是海内外公认的华人学习风格。学生所生长的中国文化环境在其学习风格形成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文化环境之一的教育环境更是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从入小学开始,学生就开始接受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习惯了“听”课和看黑板抄笔记等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使学生不愿引人注意,更担心当众犯错误被嘲笑,因此宁可保持沉默。所以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课堂上必须坚持使用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师要在充分认识中国学生独特学习风格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合理的速度、适当的方式,使他们逐步改掉学习中消极、羞涩、沉默等不良倾向,变得积极、开放和自信,以达到语言学习的效果。 其次,对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简单化、形式化、表演化。“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1] 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非易事,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 第一种称为协作式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个丰富的谈话环境里,成员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可以互相提问、讨论学习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或者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协作式的小组讨论有利于减少弱势学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摆脱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完美英语”的压力。当学生还不适应当众表达时,小组发言是个很好的开始。在小组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先听其他成员所说的关键词和短语,然后自己再不断地重复直到应用自如。通过组织这种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激励所有的学生面对挑战,小组成员内部的互助协作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种称为拼图式小组活动。教师首先把总任务分解成若干难度不同的子任务,再把学生按照不同英语水平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个组分配与之水平相当的子任务。活动开始后,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子任务。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活动结果依次加以组合,就能完成一个整体任务,每个学生就会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拼图。这种小组活动有效地避免了全班“一刀切”式的单一任务设计,可以很好地照顾到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非常适合当前大班教学的近况。任务的顺利完成可以使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对弱势学生小组的指导,通过让他们体验成功来增强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误区之二:英语教学要营造纯英语环境,摆脱汉语的干扰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依赖母语,用汉语教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评价方式上特别指出“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2]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丰富的英语语言环境必不可少,教师有必要用英语教英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要完全排斥对汉语的使用:某些学校和教师极力为学生打造所谓“纯英语”环境,禁止英语课堂出现汉语,一味要求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来学习。这种“一边倒”的极端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从根本上忽视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在母语环境里学英语,完全排斥母语的做法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教师应知道:当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学习者不但要学陌生的词汇和语法,而且还不得不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语言模式。在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已充分掌握了汉语这个交流工具,习惯了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因而,总是通过汉语的中介影响进行英语思维,把对汉语的理解用于构建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产生Chinglish(中式英语)现象。这个问题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的措施只能是通过课堂这个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借助汉语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首先,要公正客观地看待第一语言(汉语)对第二语言(英语)的作用,适时有效地进行中英文的对比略论,合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让学生在比较中完善与深化对英语的认识。所谓“对比略论”,就是要探讨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书写、语法和句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作用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作用效果分类,积极有利的作用称为正迁移;消极不利的作用称为负迁移。具体说来,正迁移包括汉语和英语在音素、字形、书写、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相似点;而负迁移则包括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不同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迁移现象是普遍而广泛的,教师若能够因势利导,善用对比略论,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对两种语言做对比略论,就能发现英语教学的乐趣,就能促使学生在其已有汉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在教学中允许汉语的适当使用。课堂观察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探讨成果表明:学生在第二语言课堂使用第一语言是积极而适合的。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来掌握英语背后的复杂规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更为简单。在学生学习了这些规则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练习中反复运用这些规则直到完全掌握,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在课堂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完美”的英语大胆表达自己,允许他们适当地使用汉语来表达完整的思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保持其个体思维发展的连贯性。而只要这种思维发展不被打断,那么一旦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有所进步,英语论文范文,就能够带动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 最后,要鼓励学生的汉语发展。作为交际工具和社会文化载体,语言还体现着全人类的思维,英语论文网站,它包含着一定的普遍语法和共同性。学生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第一语言的发展越是得到支持,学生就越容易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功,第一语言发展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极影响,精通汉语的学生才能更快地掌握英语。特别是在国内英语学习持续升温而汉语学习势微的局面下,鼓励学生学英语的同时学好汉语,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误区之三,口头教学比写作教学更重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教学,新课改则把语言技能教学提到首要位置。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从信息输入的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接收性技能--听和读,产出性技能--说和写。新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