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英语在中国被视作外语,而非第二语言。任务型教学法是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之上的,在我国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缺乏语言环境。毕竟“二语”和外语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Stern(1983)认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外语一般只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旅游和阅读有关文献等等。Ellis(1985)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的。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缺乏这种“自然”环境来让学习者去学习语言,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如升学、考级、工作、出国等方面。
3.2 评价机制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强调,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样的要求如果能完全贯彻执行,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模式无疑是个很好的教学措施。然而实际上,关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参加并通过专门为大学生设立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目标(不可否认这个等级合格证书对学习者将来找工作的重要性)。学习者最关注的是能否拿到四六级的合格分数证明,而并不关注是否能流利、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这也不难理解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十几年的英语之后,最简单的日常对话都难以做到流利地表达。当前,学生的成绩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手段来衡量,书面上的综合能力是具备了,但是流利地表达出来就有困难了。虽然当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众多,但是真正合格的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却远远不够;关于那些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质量难以完全达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和对外交流的发展要求。
3.3 学习措施
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法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教师展示语言材料,然后对语言材料中的单词、句子、篇章结构以及语法规则等进行略论总结,并找出其中的重要语言点,再对其进行略论、解释、举例,最后要求学习者进行句型结构的转换、操练,让学习者进行模仿,并创造性地操练句型。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状态持续了几十年。关于当前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大部分处于这种状态,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听老师讲的授课方式,喜欢跟着老师的思维来进行思考。现在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让他们小组合作来完成具体的任务,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要完成任务,只靠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在课下查阅相关的资料,如背景知识、句型单词等。这样学习者就处于一种完全主动的状态去学习语言,而不再是被动的只听老师的说教。截然相反的两种学习措施,关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完全接受,英语论文,不是件容易的事。
3.4 教师因素
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师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几乎可以一本教案通天下。然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需要老师根据各个班级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难度不等的任务让学习者去完成。让英语程度好的同学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让程度不好的同学完成稍微容易的任务,这样既保全了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的面子问题,也让程度好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在设计任务方面,怎样去把握任务的难度等级,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方面多下功夫,多查阅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去阅读教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只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教学措施理论,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4 针对作用因素提出的相应策略
第一,尽量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学习英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