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积极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加强我国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究与实践。|
(Genera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英语论文范文,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应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略论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影响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目标的契合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被教育者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the wholeman)。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而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规定如下:“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相通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是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2.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1)大学英语课程结构的调整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一、二年级普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则中断了大学英语的学习。语言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如果语言学习不能持续,学习效果就不理想。所以建议在大学四年期间采用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的课程设置:第一和第二学年开设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在第三和第四学年设置一系列以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为目的的选修课程,即一些英语文化的入门课程,如西方文化入门、英美文学赏析、英语电影鉴赏等。另外,在大三、大四设置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课程,这也是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是将英语教学推向实用化、综合化的必然选择。(2)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准则。(3)考试和评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考试和评估制度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起到指导性和引导性的影响。正确的教学、评估手段能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前大多数院校都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四、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通识教育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察,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平时学习的考察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方面的考察。(4)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英语毕业论文,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