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和 《基本要求》 的出台, 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要体现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的精神;国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的英语能力测试(PET) 中,在口试基本要求里, 明确指出考试目的是 “检测考生的英语口头实用交际能力。 ”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实用交际能力呢?交际法是值得在高职英语口语课堂上广泛推广的一种好措施。交际法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措施, 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为了使交际法能更好地运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交际法要进行重新的认识, 以便创造性地使用好它。 一、正确理解“交际是目的,又是手段” 比如说交际话题的设定, 如果能正确的理解 “交际是目的, 又是手段”的话,我们对话题的选定就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英语毕业论文, 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交际课堂的形式:要么是学习感恩节时谈感恩节,要么是春节一年又一年,年年谈的还是春节。关于前者, 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陌生或了解不多而感到无话可说。 关于后者, 我们的学生却又会因为年年如此的春节太熟悉太模式化, 没有新鲜感而感到不愿多说。 那么学生到底愿意说些什么呢?有一年笔者正要上 《走遍美国》 第六集 《感恩节》 时, 正巧是情人节刚过。 本以为同学们对这个洋节了解不多, 只想在上课之前稍做介绍。 没想到, 一句 “Do you know Valentine’ s Day? (大家知道情人节吗?) ”让课堂炸开了锅。从同学们眉飞色舞的表述中我才意识到,英语论文范文, 情人节关于眼前这班学生来说是超乎想象的美好和令人兴奋。“How did you spend this Valentine’ s Day (你是怎样过的情人节) ?”如此简单的一个话题,学生们整整谈了两个课时。我发现,讲述的学生都非常留意我的引导和帮助, 接受非常快。 聆听的同学也非常专注, 在分享同学的情感故事的同时, 不时在轻声嘀咕着什么, 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提示出来……同学们在讲述自己真情实感故事的时候,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二、恰当应用“微技能学习模式” 我们既要重视交际, 又不能忽视或削弱微技能训练。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 高职院校的学生, 英语学习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 (三年制高职生又经历了高中) 的长期学习, 字母、音标、发音基础,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哪样知识没有学习过, 还用得着再进行这些微技能训练?口语课上就让他们自由交际吧。 殊不知,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 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用于交流交际的英语语言, 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教科书里的串串字符、 教师灌输的条条框框和考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某生可能会很准确地用 “bread and milk (面包和牛奶) ”回答考卷上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breakfast? (早餐通常吃什么) ”, 但现实生活中同样的问题, 他却回答不了,因为他常吃的早餐是 “热干面” 。 更多的学生学的是“聋子”英语和 “哑巴”英语:空有一肚子学问,要么是由于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要么是由于自己的发音太糟糕别人听不懂,从而失去与人交流的可能性。 因此, 要正视学生本身英语底子普遍差、 英语口语更差的现实, 在口语课教学的头几个星期里,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开口说话的动力和信心, 适时地补充进行一些语音基础入门的教学训练, 借鉴传统口语教学的精华, 对一些发音难点进行专项练习 : 难发的音如[ai]、 th、 [w]、 [v] 等 ; 重音易错的词如interesting, hospital, photograph/ photography/ photographer,suburb/suburban, 等 ; 有变音现象的词如house—houses, dinner—dinning room, 和有清音浊化现象的一类词, 如school, study,street, experience等等。 同时, 为了避免机械练习的枯燥和乏味,还应该把音放到词里, 把词放到句里, 把句放到语篇或情景里加以模仿训练。 这样,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为初步的交际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多听、 多模仿到脱口而出的交际能力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 “教与学”新内涵 交际法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教师“教”的职能,而是要淡化其“教授书本知识”的职能,进而突出其“指导应用”的职能;学生的学习观,也由单一的学习一切教师教授的书本知识变为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口语课堂的教学中一直坚持这样两个准则 : 1.实用教学准则 :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或教科书所要求的, 但凡是与学生实际交际相关的一定是教学的重点。比如句型教学, 《走遍美国》 第十五集 《二度蜜月》 第一幕里有这样两个句型:1) —What’ s this for (这是为啥呀) ?—Just because. (不为啥。)2) —That’ s wonderful, but… (太棒了, 但是……)—No buts. (没有但是。) 这两个句型很简单,却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的表达法,学会应用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视听的情景呈现,先让学生对它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然后设计一些小问题:Do you like English (喜欢英语吗) ?Why (为什么) ?Do you like Jay’ s songs (喜欢周杰伦的歌吗) ? Why (为什么) ?Why do you like watching Korean TV plays (为什么喜欢看韩剧)引导学生用 “Just because” 和 “No buts.” 来回答。 最后再创设情景, 通过课堂小组活动的方式,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 在模拟的情景中反复操练应用。 一旦生活中出现有类似的情形,学生就有可能准确得体地加以反应。又如语法教学, 《走遍美国》 第二十四集 《告别朋友》 第一幕里有这样一个语法难点 : Robbie 说 : “I’ m broke. (我没钱了)I should have saved some money. (我早该存些钱的) ” 如果按语法教学的常规来讲,势必要详细讲解虚拟语气及其基本结构,再做一些替换练习和机械操练。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在做替换练习和机械操练的时候正确率相当高, 同时它暴露的缺陷也很明显:学生只会机械替换,不会灵活应用。这也提醒我们在教授口语语法的时候,既要重结构,更要重功能、重应用。首先,对它的理解要放到语境中,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Robbie到底存钱了没有?No, he didn’ t save any money.(没存钱。) 二是Robbie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我早该存些钱的。) 其实这里表达了他的一种 “regrets” (后悔) 的情绪。 其次,引导学生去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是令人遗憾或后悔的,如,忘了在朋友生日当天打电话,心仪已久的衣服已售完,考试得了59分, 没有完成作业等, 并帮助他们准确应用这一语法形式来表达 : I should have done it (我早该……) . But I didn’t/ forgot. (可惜没做/ 忘了) 同样, 尽可能多的创设模拟的课堂交际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 理解并自然而然地应用出来。另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交际的机会。比如,上课时教师稍微迟到一会,然后跟学生道歉 : Sorry. I should have been here earlier, but… (很抱歉, 我应该早就到了, 可是……) 以后学生迟到, 也要求他们这样做, 这样一来, 帮助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模拟的交际过渡到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