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答疑解惑者,是文化的桥梁,是资源整合者、教学活动策划者和情感协调者。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之间稳定的联系和教学进程的结构形式。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写为CALL)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上课模式开始被打破,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课件等走进了课堂,引发人们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 在计算机时代,学习者可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教师的角色是多方位的。陈晓明、刘宇慧(2017)认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是组织者、评论诊断者、中介者和控制者。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为教师上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秦军、单美贤、唐湘宁(2017)指出,教师的地位并没有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削弱,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主导影响发生变化,教师的引导影响进一步得到加强。网络为不同的文化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廖锦超(2017)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桥梁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文明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健康的东西,使学生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周炳兰、刘晓琼(2017)指出,教师可以作为中间人有效地帮助学生介入矛盾,主动参与矛盾的解决。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的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但是学生面对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不管课件设计的互动性有多强,学生都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章国英、胡继岳、张力(2017)认为,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和定位进行探讨,本文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的影响进行研讨。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意识淡化 随着优秀的英语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广大的英语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师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讲解详细,图文并茂,操作简便,交互性强的课件几乎取代了教师,而且高职学生对课件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教师的兴趣。于是,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便迷失了自己,教师意识逐日淡化:在备课上简化过程,过多地依赖于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成了鼠标操纵者和课件播放员,躲在灯光暗淡的教室里,只看得见脑袋。更有甚者,一旦出现停电形象,有些教师便手足无措,正常的课堂就上成了自习课,且抱怨道:今天的上课准备泡汤了!其实是上课准备不足,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和现代技术,忘记了如何发挥教师角色。 (二)师生情感沟通出现障碍 由于教师意识淡化,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削弱,学生更多的时间听到的是画外音,看到的是图文并茂的大屏幕,于是师生情感沟通出现了障碍。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较弱,语言学习习惯也需要重新培养。语言学习习惯不能依靠大屏幕的图文来培养,而依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依靠教师魅力的吸引,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督促。教学活动是多样化的活动,高职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学习的乐趣,通过良好的师生沟通激发学习动力,也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引导他们学习外语。 (三)计算机应用技能欠缺 语言的学习是综合技能的学习,听、说、读、写、译需要齐头并进。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重读、译,轻听、说。设计较好的多媒体课件在听、说上都予以关注,而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在自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课件中,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欠缺,就应用了“搬家术”:把教学重点从传统的手写教案和黑板上搬到了大屏幕上,而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并没有在多媒体课件中体现。有的教师在使用比较成熟的多媒体课件或软件时,遇到很简单的操作问题也会束手无策,或避繁就简,只看文字而声音和图像随老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而不见了踪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
|